天黑之前,有些消息灵通的大户人家已经知道济宁城新到了一批好的青盐与精盐,立刻纷纷到处打听,联络相熟的盐货店家购买。

物以稀为贵,现在你要是用青盐漱口,说出去都是倍有面子。

码头边的流言早已是传开,不少抢买到的人看到这古色古香的瓷罐青盐都是喜欢的紧,一传十,十传百之下,更是人人踊跃的前来抢买。

盐商们都乐的合不拢嘴,早晨才从王争手里进的货,到天黑打烊的时辰居然卖出去两千多罐。

连头一次流入济宁的宁海盐都卖出去一千多盒,除此之外还要有不少得到消息较晚的人,天黑了都要预订第二天的盐货。

王争卖盐的时候不完全都是卖给济宁城的盐枭盐商们,如果是那样会造成地方垄断,得不偿失,所以要有六成左右的盐货都被外地的商户高价抢买。

当晚,济宁城的盐枭们都来到永昌号郝掌柜的府宅商量,青盐和宁海盐的成色都是佳,感叹这买卖做的值得。

不过也有人提出疑惑,青盐与宁海盐并不都是攥在本地商户的手里,不少人都想赶在外地提价前在这边先把价格提去赚一笔。

郝掌柜作为本地商行的大户,老成持重自然不好说什么。

不过这郝掌柜可是老油条,心里什么都明白,当下只是咳咳几声什么都不说,这看在那些商户的眼里自然是默许。

这样过去了五六天的光景,前几天王争带来济宁城的第一批盐货,包括十船的宁海盐,都已经被各地商号抢买走,最开始卖出去的一批甚至都已经随着货船与商队起运南北。

听到这个消息后王争十分高兴,这可正自己下怀,青盐的暴利只可持续一时,主要还是让宁海盐借着青盐的势头打入山东盐道,到现在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完成了。

按照惯例,新的盐货起运流通都是要由最先采买的那户做个风评,这任务自然落到了济宁永昌号的头。

这风评更像是现代产品的说明书,同三国时期的月旦评也有异曲同工之用,多是浅显易懂。

郝掌柜也并没在意,反正青盐和宁海盐他都亲身验过,成色与质量都是佳,如实去写是。

于是郝家雇了几个济宁城内的破落人,操起笔杆子把这风评写了出来。

王争在船舱内坐着,手里拿着这份风评细读,确实没什么华美的辞藻修饰,也没有这时候常见的工整对仗句式,大致意思一看懂。

主要说这批青盐来自宁海,是官军收复养马岛后从倭寇与海盗手缴获而得,这次运到济宁来贩卖。

这是质地纯正的青盐,窖藏一段时间后不光有凝神静气的功效,更可以祛毒养生,独特的香气可以媲美一般的香囊,实在是难得的佳品。

不过王争最在意的还是宁海盐的风评,相青盐的大段评语,宁海盐的有些偷工减料,据范若海所说,这些话几乎全是从淮盐、鲁盐抄过来的。

不过对于王争来说,这种风评已经完全够用了,甚至对宁海盐的流通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因为现在淮盐和鲁盐的盐货由于原战乱运过来的还是少,这还是形势转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