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千五百万人中,据统计,欧美占了有百分之七十,剩下的才是中国以及其他一下国家占的比例。

所以从这个数据上来看,中国在文艺界网站上每日活跃的网民,可能只有百万人而已,甚至更少。

前身的记忆碎片中没有更加详细地数据,所以庄言估摸不出来中国有多少文艺界活跃用户。不过他对这个数据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但是现在看来,至少实际效果超过了庄言的想象,才只有一个白天而已,他的稿费就迅速增长到了一万多元钱,也就是说已经有一两千人看了这本书了。

房子看来能够租个更大一些的了,这是庄言脑海中浮现起的第一个想法。

没办法,这个狭窄的,让庄言辗转腾挪非常费劲的房间,真的已经让他很有怨言,搬出去,是一个迫不及待的事情。

读者们捧场,庄言也不能把客气当福气,他开始浏览器读者们的留言来。

相对于之前第一波的读者数量的小爆发的书评情况,这一次的书评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长评短评各有其数,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在认认真真地讨论书里面的剧情。

就有这样一个id叫做“沉默t男孩”的书友说:书评区大家说的背景虚构的问题,我倒是不太在意,不管是真的假的,故事我是能看得懂的就行了。但是我有一事不明,希望作者给予解答。作者忽然写了这么一场荒诞的战争场面,目的到底是什么?它跟这本书的主题有什么关系么?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到现为止,我们还没看到故事的主线是什么?我们从作者的笔下的第一视角,经历了主角福贵的人生起伏,从有钱的少爷变成了没钱的佃户。故事的主线是什么呢?作者想要告诉我们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是想用一个个人的故事来体现某种社会意义?

这是个认真看了书,而且还有自己思考的读者,他既没有盲目地说这本书好,也没有胡乱地批评,说的问题都是很正常的问题。

但是庄言知道,一本书,每个人看过去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东西没有个定性,看完之后,当你合上书本,感受到了什么东西都是很个人的,很难跟别人分享。

而且这不是推理小说,谈不上丝丝入扣,战争这个场面可以单独拿出来展开篇幅,也可以从书里面去掉。至于从战争里面遇到的春生,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写出来。

有的人看到荒诞的内战场面,可能在被诡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逗笑的同时,也会默默留下两行热泪,他们会被感动,会被震撼,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化成一枚尖锐锋利的针刺入他们的心脏,让他们为之一颤。

但是也可能会有人认为,内战,只不过是作者卖弄情感渲染的一个手段,其实跟故事的主线没有任何关系。作者把故事放进去,显得有些突兀,有些不合情理,让那些寻求规则的人难以下咽。

但是不论怎么说,没有一本书能在每一个情节上打动所有的人,即便是《活着》这本书也不行。

在后世那个地球上,很多人是因为这本书的盛名而去拜读,一开始就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如若不是这样,恐怕是大部分人连这本书的第一章都看不下去吧。

而这个世界,如果不是文艺的大地已经变得如此的贫瘠,人们也不会把这么严肃的文学作品当作是一本新颖的,神奇的虚构故事来看。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金庸,想必人们更愿意去看十四字真言奇书,也不会对这本书有一丝一毫的兴趣。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