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诸葛亮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将家财暂寄于糜氏的有利优势和向朝廷买官的好处得益。

诸葛玄、诸葛诞和诸葛瑾总算是解了心头大惑,既然知道诸葛亮不是乱来,一时兴起,也就放心下来。

不再阻拦,打算同心协力,积极配合。

“阿亮,买官一事纵是我们支持,但诸葛氏在朝堂上却无靠山,也无根基。这官,该向谁买,怎么买,买多大的官?要准备多少钱财?”

将钱财存放于糜氏,诸葛玄知道诸葛亮已经办妥,前些日子去了下坯,和糜氏早有接头,也已商谈过了,达成合作。但对于买官事宜,诸葛玄只觉头大,便接着问一直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大伯,买官一事须得有人到京城洛阳筹谋运转,毕竟天子脚下,要买个芝麻绿豆儿官,料来应该不难。先前,我已请绪兄打头阵,去洛阳买了个院宅以作临时落脚之地。至于这官要怎么买,只能走一步见一步,见招拆招了。”

船到桥头自然直,诸葛亮对于怎么买官,一时也没什么计划,只好把之前派诸葛绪去洛阳买院子的事给抖了出来,安一安大家的心。

“亮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永远都是留着给有准备的人,买官一事必须要先有个启动计划方案,心有腹稿,方能保持循序渐进,不会自乱阵脚。有了计划,诸葛氏也好准备买官相应的物资钱财。”诸葛玄既然决定不再反对买官,就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诸葛亮要谨慎行事了,提前做好计划方案。

“大伯,买官一事,实在是难以提前谋划,只能随机应变。要不,前往洛阳买官,就包在侄子身上吧。阿亮必然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

诸葛亮主动请缨,大包大揽,官场之事,在座的几人恐怕就他的经验最足,阅历最多,因此买官之事,自然就变成能者多劳了。

“至于向谁买,怎么买,买多大的官,所需钱财几许,那自然是:谁有官职愿意卖,咱就向谁买,钱财可通神,钱财足够就是三公要职都能买下来,阿亮初步估想,就先买三个吧,县令或县尉皆可,备个黄金十万两,应该足矣。买太大的官,恐难以运作,耗费钱财太多,也不利于外迁壮大。”

末了,为了让诸葛玄等人更加宽心,诸葛亮只好大概地作出了买官的运作方案。

曾经,空口白牙,诸葛亮都能草船借箭,弄来百万支弓箭,更何况区区买官这等小事,随口就能将要买的官职数量,所需钱财估算出来。

至于郡守什么的,诸葛亮想都没想,恐怕弄下来一个郡守,至少要将诸葛氏一半的家财搭进去,实在是没必要,又不值得。

“买官一事,也只能如此了,洛阳非琅琊这等小地方,阿亮前去,要多加小心。至于所需钱财、人员、物资就不用担心了,大伯肯定会帮你办妥。如果还有什么需要,也不要有什么顾虑,直说便好。毕竟,我们始终是一家人。”

诸葛玄也不再打破沙锅问到底,充分信任诸葛亮,尽力做好后勤供给之事,免除诸葛亮买官的后顾之忧。

“多谢大伯,若是有需要,侄子必定开口求助,给大伯和几位兄长增添麻烦,阿亮在此先赔个礼了。也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阿亮无条件地信任与支持。诸葛氏同心协力,携手共勉,肯定会强大兴盛的。”对于面前这些亲切的家人,诸葛亮是由衷地发自内心地感恩。

“同心协力,携手共勉,共创诸葛氏新时代。”闻言,诸葛诞和诸葛瑾也激动地喊了起来,相信希望,相信明天,有目标的人,总是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