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琅邪内史王棱,小字文子,参见王爷!”

他是临沂王棱王文子,是王导、王敦的堂弟,今年二十二岁。也是王导口中有大才的人。

历史上,他知道堂兄王敦骄傲自负,有叛逆之心,他便一天到晚向司马叡不停谏诤。最后惹怒了王敦,被王敦派人杀害。

像这样站在王敦对立面的人才,以后得多亲近亲近。

“王内史,本王刚回封国,对国内的情况不甚明了,需要内史向本王介绍一二。”

“回王爷,国内现有耕地八万顷,户二万九千余,口十六万八千余,秋税现存粮十一万九千斛、绢八万九千余匹、绵八万九千余斤,其中三分之一为王府食俸,因为才完成征收,尚未交付王府和洛阳。另外内史府尚结余钱千万余,布帛万余匹。”

“在内史治理下,这些年我琅邪国已今非昔比了,内史大人功不可没啊。”

原来琅邪国现在有这么多人口,乱世什么才是王道,有兵有粮才是王道。

“王爷过奖了,下官只是尽了下官的本分。”

“好,很好!来人,赏王内史万钱,布千匹。”。

“谢王爷赏赐!”

“本王想,以后我琅邪国军兵由本王直接统辖,王内史没意见吧?”

“下官遵命。”以前下官也没统辖过,都是琅邪国中尉在管。我能有什么意见?

“上交洛阳的赋税就不要送往洛阳了,给东海越王叔送去吧。”

回国之前就和东海王说好的支持他钱粮,就赋税这块就已经不是小小的支持了。

“赋税是朝廷的根本,下官认为,直接给东海国送去不合规矩。”

“去岁东海国着了天灾,百姓无以为继。况且越王叔乃我大晋司空,恢复民生是他的职责。我们相助于他,不是也相当于效力朝廷了吗?”

“下官知晓了,下官遵命!”

“开阳城有国子学吗?”

国子学是晋武帝设立,主要教授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经学,这时代的主要经学有《易经》、《尚书》、《诗经》及《周礼》。

“回王爷,由于国内无生员,暂时没有国子学。”

“本王想在开阳建一所开阳书院,八岁到十五岁都可以入学,不分士民皆可入学。”

自古以来,国人的识字率都极低。特别是当下,学术上的话语权都垄断在世家大族的手里。提起垄断这个词,后世大家都知道。不管各行各业,只要做到垄断,就意味着没有竞争,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士族和平民一起入学,可能士族子弟不会有多少愿意来的。”

现在的世族很骄傲,骄傲到如果家族内有人娶了平民为妻,就要被逐出家族。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如果经常和平民混在一起,都会被家族耻笑。

“本王希望践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男女皆可入学。世家大族子弟愿意来我欢迎,不愿来的也无所谓。”

“男女皆可入学,下官觉得送女孩入学的不会有几家。”

“制度先这么定吧,至于女孩的问题,以后再想办法。”

“下官遵命!只是教书先生不好找,现在平民识字的都太稀少,只有世家大族读书人多一点。”

“我回来路过东海国的时候,就和王导说起过此事,王导说王家应该可以支持十几个教书先生。应该够了吧?”

“应该够了。”

“不知开阳大概有多少适龄孩童?内史府包食宿能否做到?”

“开阳城有千余户人家,如果所有八岁到十五岁的孩童都入学的话,估计将会有一千生员。”

“有一千人啊,是有点多,如果每人月食一斛,每月内史府就需要千斛粮。那这样,由王府包食宿。”

“王爷每月发给开阳书院的童子千斛粮?”

“王府这点粮食还是出得起的。”

“下官不是担心王爷给不出这么多粮食,是在为开阳城的童子们高兴,谢谢王爷的恩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