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地点都走完,天已经渐入黄昏。

司马炽收回望着高高灵台的视线,对着身旁三人说道,“三位卿,感觉如何?”

刘暾等人粗喘着气,累得如死狗一般,就连王延也是如此。一下午的走动,说起来劳动量并不算大,但他们毕竟为官养尊处优惯了,又上了年纪,哪能跟司马炽年轻力强,近来又坚持锻炼相比。

刘暾、华荟二人闻言,心里苦笑不迭,悔不该一开始就反驳。一路来皇帝兴致很高,丝毫不见累,这又事关政事,他们也没法劝,只能一步步跟着。

甚至有点怀疑,陛下是不是故意的,让他们受受苦头。

一开始听闻这开市之策,他们确实本能反对,毕竟如今不是政平人和的年代,能少点折腾就少点折腾,与民养息才是正道。

但一路来听了王延的介绍,讲解,又见皇帝不时出言询问,什么人流量几何,什么营造规模,置什么摊贩,怎么管理,克税几何,怎么吸纳商户等等诸多闻所未闻的问题。

哪还不知道皇帝心里是什么意思?

而且也让他们动起了脑筋,开始考虑,这策之利是否真大于弊,到底真能不能行。

他们都是久居官场之人,在位也是清干问政,不是懒惰偷安,自然知道政策方略少有两全其美的,但有利大于弊,便可考虑。

况且皇帝问这么细致,王延也多有答复,可见其并不是马马虎虎,脑袋发热而想实施的,确实是有计划,有考虑的。

刘暾首先回答道:“一路来听王散骑所讲,臣确实耳目一新。这加开易市,自然可行。可这夜市……是不是于朝堂之上再与诸君商讨商讨?”他是司隶校尉,纠察州郡,还是担心开夜市的安全问题。

说着,看着司马炽,又看向华荟。

华荟迟疑,没有立即接话。

王延闻言,脸现失望之色。一路来,他也累得够呛,精疲力尽,唾沫都说干了,见还未打动两位重臣,不由有点泄气。此时也没心气再出言力争。

司马炽没有等华荟表态,笑了笑,旁顾而言他,“走了这一下午,卿等肯定很累吧?”

“说起来,朕也很累。”

迎着众人不解的目光,司马炽继续说道:

“但朕听闻,城外有专事砍柴为生的樵夫,天未亮便入深山樵柴,一天劳累所得,日黑披星戴月方归。翌日天未亮又行山路,远至洛阳,易昨日所樵之柴。若市利好,便能换些盐米,以供家里需用。市利不好时,或逢上闭市,两天辛苦便付诸东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皆如是。”

“诸如此类者,渔夫,猎户等生计,不可胜数。卿等觉得,他们这样的生活累不累?”

“更近些说,就拿方才我等一路所见者,忙忙碌碌,蝇营狗苟,脚不沾尘,面现愁容。他们呢?”

“或有人言,他们为百姓黎民,家无余粮,居无多财,奔波劳累为生计,累是应该的。”

“那我们呢,不用劳累便得衣食美味,难道也是应该的?但吾等衣食者何来?”

“朕曾听坊间俚语:所谓名士者,不必须奇才,但使常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成名士。”

刘暾华荟听到这话,俱都眼瞳一缩。心里暗自咋舌。陛下这话真够辛辣的。

又听皇帝继续说道:

“朕敢断言,有应该想法者定富贵不过累世。朕近来读《荀子》对其舟水之喻多有感,思这君与民真恰如舟与水,舟行水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竭,则舟不可行;水怒,则舟毁人亡。”

“吾等忝为黎民百姓之府君帝王,不可不思之,如何能使之少些苦累,生活富余,方为我辈治政理国之想,求久生久存之道。”

“诸卿以为朕言,是也不是?”

刘暾三人听陛下突然这么一阵感慨,一时间都心有所感。

特别是刘暾和王延,一个受家风影响,素来亲民,一个出身寒微,有过底层生活经历,两人听到“君与民”之论,更是双眼流光溢彩。

刘暾当即拜道:“陛下之言,臣惭愧难当!陛下爱民之心,臣今日方知其深。请陛下放心,易市夜市之策,臣当鼎力助陛下成之!”

顿了顿,又道:“就算有一二,臣也自担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