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啊”送走石青后喃喃自语道。

“姑爷你说什么?”

“我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最近州城很危险,你若要上街的话务必小心”

“我才不怕呢”许是到了外地的缘故,哥舒比之高阳活泼的多,噘着嘴翻腕亮出了她那柄乌黑不带一点反光的分水峨眉刺,“倒是姑爷你的飞刀练的怎么样了?”

“你说的没错,我果然不是练武的材料”

他从袖中摸出的飞刀轻薄狭长,上面还恶趣味的刻着八个字:天上地下,例无虚发。苦笑摇头道:“白糟蹋这八个字了”

“这是个笨功夫,急不得,姑爷这么聪明,又肯下死功夫”哥舒口中说着,手上却挽了个漂亮的刺花,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引来宁知非一个大大的白眼。

此后两天,宁知非没离开祥福客栈一步,只哥舒上街狠逛过几回,来去倒也平安。

第三天早晨两人起了个大早赶往州学,晨光熹微中就见州学外的长街上镇军林立,州学前的广场上除了参考学子及家人外一个看热闹的都没有,场面安静的可怕。尤其是经过高阳县试的喧闹后对比更加鲜明。

看座次,排队搜检入场,进场,州试的程序与县试一样,只是身为州试主考的袁知州并未出面监督考生入场,场内与场外一样冷清。

阵势不对,气氛不对,考生们也都沉默的厉害,宁知非在自己的位次上坐定后自嘲这是参加了一场鬼试。揣度贺知州的心思,若非作为伦才大典的科考实在太重要,以他的本心必定不会放在这多事之秋。

州试的考试科目与县试一样,唯一的区别便是第一场默经中加了通经的内容,也即不仅要能默写,更要能详知其意,且考生对经文的解释必须符合贞观朝国子祭酒孔颖达,也即李唐官方的经学思想。

题目到手先粗粗浏览一遍,州试毕竟是州试,这第一场考试里在五经中都出了题,而不是像县试中那般只选二三经,不过五经中份量最重的却是《易经》,大约是贺知州或贺知州委托的出卷官是个治易名家。

锁定易经后,宁知非会心一笑,说来自己在唐朝的考运跟后世一样都不差。方先生在国子监时常年浸润教授的本经正是周易,这遭又算是撞上了。

第一场考的很顺利,墨卷做完才天刚过午,正琢磨着要不要提前交卷,就见一个考生捧着卷子去了明伦堂,当下再不犹豫起身紧随其后。

像这种州县科考,交卷早的往往能得到主考官面批,这也是极好的加深印象的机会。袁公子如今仍在襄州快活,此番入州城虽往刺史府投过名刺却未获接见,宁知非自忖实有加深印象之必要。

他两人是最早交卷的,自然能获面批。宁知非捧着卷子站在明伦堂前看着前面那考生一步步到了袁知州案前,两人说了什么听不大清楚,大约小半盏茶后那考生出来了,双眼失焦,脸色惨白,脚下发飘的厉害。

提前交卷有好处自然就会有坏处,眼前这位老兄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宁知非待他踏过门槛后深吸一口气走进堂去。

“是你!”阔大书案后坐着的袁知州脸色平静,什么情绪都看不出来,“怎么交这么早?”

“学生冒昧”

“是有些冒失了,时间尚早,你急什么”袁知州接过考卷后低头细看,不再说话,宁知非原本对自己的墨卷很有信心,但见着他那始终没有神色变化的脸,心中悠悠然也起了紧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