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果岭属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位于姑臧西,山上多山石,毗邻的北峰常年积雪覆盖,罕有人烟,海拔两千多米,即是沙果岭背面的屏障,亦是岭上的水源发祥地,两面是地势险要的陡峭山崖,山势有七八十度,很难攀爬,只有东面一条通往山下的道路,出口是两块巨石自然形成的垭口,仅容一辆马车能通过,安装上一道大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年老祖奶奶苏阿姬看中这座山岭安家落户的原因:

一来,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二来,山上面积较广,水源充沛,开荒种田,野生的沙果可以裹腹,能在塞外西北找到这么一处地方安置她一路收捡的孤儿寡母来说,是再好不过的。

沙果岭因山上野生沙果树众多而得名,其果实常年浇灌峰顶流经的雪山水,光照时间又长,沙果酸甜可口,即能食用裹腹,亦有药用价值,苏家祖奶奶阿姬最初依靠这些沙果制药、治病、贩卖鲜果所得来维持生活,山下行医再挣点粮食腊肉,经过几年嫁接种植,沙果树成林,家业就是如此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阿姬母家姓苏,当年她的部落仅有五十多口人,常年迁徙游牧在河西平原,后来被匈奴人灭族,全族死伤过半,她那时不过十一二岁,被辗转卖到中原,再后来遇上晋国六卿智家的长子智宵,便有了后来不平凡的人生。

赵国内战时她还在秦国,听说了消息便转道去赵国边境,战时边境封锁自然进不去,那时怀孕的她被开在驿站旁边一个小茶棚的老俩口收留,边干活边等,一等就是三年,智宵的儿子出世了,而智家却兵败被灭族。

后来她雇佣了她救助过的兄弟俩摸进赵境,将智宵和他儿子智国的尸体偷出来埋了,再之后便远遁西北,因西北靠近她原本的出生地,但是她的部落被灭族的时候她尚小,不大记得具体位置,走到姑臧附近的沙果岭时,实在走不动了,就此安家落户,也算落叶归根。

阿姬既然要隐形埋名,就不能让智家的后代沿用“智”姓,于是用了苏姓作为后代的延续,在此地竟也平安生活了百年之久,苏阿姬是部落首领的小女儿,他们部落里的习俗,首领最小的女儿继承巫人衣钵,阿姬和部落大巫从小学医、辨认药草、认字,这些技能也成为了苏阿姬立世的根本。

后来有了一些家业后,苏家收养孤寡也成了惯例,每年都会有三五十人,乃至上百人收留,有些待得能自食其力后便会离开,每年新旧更替,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源源不断,山庄也渐渐摸索出一套管理办法:

一、孤儿按照年龄大小分开管理,五岁以下的不分男女在一个大院里生活,由山庄上的婶子照顾,这种院子称为孤幼院,五岁以上的要分男女居住,五岁到十岁的孩子负责干些轻省活计,捡干材,地里的虫子、喂鸡放羊之类的活儿,十岁到十四岁的算是少年,能去地里干农活,或者去果园嫁接、摘果,安排在各个匠坊里做学徒。

二、苏家对于知识并不吝啬教习,这些孩子从小安排学习写字,长大些根据他们的各自天分会安排到山庄匠坊学习,也会挑选一些人跟着庄上的医者学习采药行医之术,依照老祖奶奶的意思,让这些孩子学会一项技能傍身,也能在外面有立足之地。

三、孤儿长大后亦有安排,十六岁后,愿意离开山庄到外面闯荡的,苏家给一笔盘缠任其离开,那笔盘缠省着点花用足够三五年生活,也能用这笔钱做些小本买卖,但大多数人都选择不离开这里。主要是山庄里生活安稳,主人家对他们从不无故责骂惩罚,每日还安排学习写字,如果离开山庄,像他们这种没身份的贱民只会被胡匪抓去卖做奴隶。

也有那不安于现状,想出人头地闯荡一番的,过些年闯出些家业的,便回山庄送些粮食钱帛回报当年的收养之恩,即便没有像样家业的,也会尽自己一份心意,山庄向来对这些能回来报恩的,无论多寡,来者不拒,有些出去的再也没回来的,要么已客死他乡,要么路途遥远不易回返,当然也有忘记苏家收养恩惠再不回来的,苏家并不在意这些。

这些都记录在苏家的家谱中,苏青戈翻过这些记载,心里有了底,知道自己的出身不凡,但他也没生出有趁此夺回地盘的打算,因为他没有称霸枭雄的野心,管理一个国家的烦心事只会多不会少,更何况旁边虎视眈眈的战国大佬们都在宠宠欲动,想争霸天下的比比皆是,他绝对不要凑那个热闹,只想在西北安安稳稳做个不用操心的富家翁而已。

苏青戈琢磨着,山庄的孤儿是眼下可以依仗的力量,虽然单薄,但聊胜于无。

“人和”已具备,还要更为关键的”地利”,姑臧虽然是后世河西重镇,但战国时期还未形成气候,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从河西走廊整体来说,河西走廊是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居两山之间,南起姑臧——也就是后世的武威市,向西北延伸,途经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瓜州、敦煌,出了河西走廊便是西域,即后世的新疆。

所以,南口姑臧,北口敦煌是河西走廊的两大门户,想要占据一方安稳发展经济建设,河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把守住南北两个门户,东西两边有祁连山和合黎山,北边还有乌鞘岭,三山合围之势,依据河西天然雪山水源汇聚的河流,依河两岸开垦荒田,提高粮食产量,收容流民,发展经济建设。

河西还有很多矿产资源,仅苏青戈印象里的矿场就足够他大搞初期建设的,玉门的石油,红山铁矿,煤、石灰、铜、石墨......

河西境内河道众多,水草丰美,此时的河西气候远比后世舒适,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冬季并不干冷,介于温带和热带气候之间,多为游牧部落逐水而居形成的绿洲,没有更大的势力团体,月氏人被匈奴人赶去了西域,玉门一带活动的多是乌孙人,以及数个羌人和氐人的小部落,匈奴人有两个边缘小部落也在周边生活,他们不与匈奴人主帐一起活动,大部分匈奴人都在赵国边境以北的草原上活动。

姑臧目前少有大的势力,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来自阿歸的消息:西域的月氏人不足两万多人,玉门的乌孙人有一万多人,但乌孙人擅战,又有乌孙良马骑乘,两边势均力敌,所以乌孙占了玉门,月氏人只能往西迁徙,两边为了草场常有摩擦,近敦煌一带周边生存着数十个小部落,部落里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两三千人,不足为患。

河西在这个时期,可能是历史上最佳的空挡期,若不趁这个时间将整个河西拿下,以后再想“拿”,恐怕就不那么好办了。

河西因为游牧部落的习俗特性,是不可能建立有规模的城市建制,聚居区都是小型生活区,以姓氏和部落聚在一起,姑臧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距离中原算是较近的一个聚居地,也因为苏家在此上百年,这里的常住人口有一半是汉人,一半是杂胡,大约百来户,总人口不到三百人(不包括山庄的人口)。

苏青戈的计划是,依仗姑臧的地理优势发展工业和商贸,降低商税,聚集人气,人口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条件,有了劳动力才能大搞城市建设,一旦姑臧形成大城,将会成为一个经济枢纽带辐射到整个河西。

这个时代的商人被打压在最末等的行业,但苏青戈是从现代来的,对此等看法嗤之以鼻,发展商贸必然要先了解现如今的货币情况,这个时期的商业也是空前繁荣,各种货币大量涌现,中原各国货币和计量标准不同。

货币主要分三类: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布币为下币(这里的布币非“布”做的货币,而是某种铜币的叫法),实际上,市面上珍珠玉石金银并不常见,这些贵重货币多用在两国之间上层权贵置换土地、城池,以及国主贵人赐赏奖励下属之用,谷物和绢布才是常见的交易货币。

鉴于各国的货币比值计量都不同,制定交易规则时,着实让苏青戈头疼,索性参考当下各国的物价平均值,按照现代的货币比值和计量标准,设定了一套适用于姑臧的商贸交易规则,且限定只收粮食和金玉,其它货币在姑臧无法流通,也避免大量来自中原各国的货币来扰乱这里的商贸经济,这样做,也存了今后自家发行货币的想法。

不收其它国家货币并不会有太大困难,现如今各国交易多以用粮食绢布为主,铜币本就因金属稀缺,各国也多是在本国流通,中原诸国亦有互通,如果是把铜币拿到塞外游牧部落的很少,应该说是没有,很多国家还禁止铜币外流,一来是提防外族会熔铸铜钱制兵器,二来铜钱数量大,太过沉重不易长途携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