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都尚且如此,全境岂非更为无望?”对田间百姓生活的艰难,对田地产量的忧心,让宣汉如此感慨道。
随后宣汉便拿出了自己的私库中最后的一些钱财建成了开物所。
“开物也,匠作为国,工作为民”,这是宣汉给开物所定名的注解。
除了原本在宫中专门制作王族美器华服的匠人,开物所还招揽了些王城内手艺活好的匠人进宫。
匠人带着自己的学徒进王宫,其实心中对这个昏聩荒唐的国君的想法不得而知,也不敢猜测。
只觉得进宫来,怕也是做些专门供给王公贵族使用的精美物件,担心的,是自己的手艺怕是做不了这些。
宫中原先的匠人也对宫外来的这些人有些敌视和排斥,而宫外来的匠人们看着那些高高在上,又看不上他们的匠人也不敢得罪,敢怒不敢言的忍耐。
直到魏王来到开物所,交给他们几副图纸——指着一种看起来应该是犁的物件说:“做出来,有赏。”
拿到图纸的匠人们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这王上这是什么意思,匠人们无法,只能听话好好干,却也在制作中发现了这犁的不简单。
虽然说做出来看上去需要借助畜力,但是宣汉表示,牛马会有的,先做出来就好。
宣汉凭借自己记忆中“曲辕犁”的样子,画出了大概。
不仅如此,天天来视察其实是为了自己也能掺和的宣汉,亲自下场,加入了他们。
因为宣汉本科专业略有涉及,自己还记得点历史书上的一些描述,便很是认真的、严谨的和他们研究了有争议之处。
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民间的匠人们也被带着,学会了分享讨论,气氛有时可以好到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匠人和围观的宫人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的王上居然这么“接地气”。好在在出了开物所后,魏王又恢复了往日淡漠、不怒自威的模样,匠人们有时吵不过魏王,真的想打他一顿就是了。
宫内的,民间的,有时候双方意见僵持不下的时候,就真的会打架了,打着打着,不知道魏王什么时候又跑到开物所。
所以匠人们那段时间每天都在控制自己不要犯“欺君之罪”,很是煎熬。
宣汉对此很是满意,自然是知道自己“工作狂”的属性,每天来开物所和同事一起搞研究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于是宣汉还干脆把床安置在开物所内,还把书房也迁了过来,上完朝就过来批阅奏折处理政务,等待一切处理完毕,又加入了研发的工作之中。
待天光变暗,大家都认为这位变得格外“勤奋”的君王可以休息的时候,宣汉又搬出了南越出产的蜡烛来,开始“加班”。还说:“日后尔等也要把蜡烛造出来,太少了不够用。”
众人:……王上你也太勤奋了!!
本来打算浑水摸鱼,蒙混过关的宫中匠人见此也只好也认真参与进来。没办法,一国之君都动手了,他们再作壁上观就不合时宜了。
而常年浸淫“奇巧淫技”的宫中匠人的加入,也给他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多启发,尤其是一个叫做王免的宫人,更是在最后第一个制出“曲辕犁”的人。
宣汉很是赏识他,到后来发现此人更是不止在工艺上的才华,便将此人经常呆在身边,做了一个随官近侍,很是受器重。
曲辕犁做成后,先是在开物所的试验田上进行使用,匠人和使用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农耕经验的,便立刻感觉到了这农具的好用之处。
因为曲犁辕比现在农户用的直犁短,并且有弯曲,灵便省力,可由单牛牵引,很是省力,耕者效率便能因此提高。
唯一的问题就是,牛。如今确实是牛马稀少,而且牛瘟横行,养牛无术,夏日水泡牛,冬日洞藏牛,牛在这个时代,过得很是凄惨。
至少宣汉见过的,都是些体格比之现代过于嶙峋的牛。
一些村中至多两头,只能各家传借使用,却也抵挡不住大家拿新农具下田,恨不得一整天就把田耕完的积极性。
魏王让人推广曲辕犁,也并不藏私在国内,不久之后,就有人告诉宣汉,说其国家也从边境的民户手中高价购买到了曲辕犁。
宣汉也不甚在意,几个年迈的有威望的学界名士,纷纷赞颂起宣汉不作私藏,利民天下的高尚品格。他们的腿毛也就跟着夸宣汉。
宣汉表面上很淡漠,回头就想让开物所招人,想将曲辕犁量产,开玩笑,有钱当然不能不赚。尤其是别国的。
再之后的良种,养地,肥田等等诸多的利国利民之术的纷纷下放传达,众人在缓缓明白了,这个魏王居然“励精图治”了起来,有成为“仁君”的征兆,朝廷中的人,乡野中隐居的人,对他也充满了些期待。
可是后面发生事情就将他们的幻想破灭了,又将“明君之象”呸呸掉,改成“暴君”了。
……
这些都是宣煜不得而知的,他只能感受到在狭小平静的村落中,这些能让村民耕作省力的工具和方法是真实有用的,开始还有些“不学无术”的宣煜感叹得说道:“此非济世之技?较法与论胜百倍矣。”
若是宣汉在此,定会说宣煜不愧是有些思想觉悟的人,已经触摸到了真理和实践的联系,但是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看。
宣煜的生活,或者说生活改变,可以说是样样和宣汉有关,除了田间的农事之外,就是桌案上的读书学习了。
在村中,和宣煜一般大小,六岁到十四的孩童,都可以在又父王私库开办的学堂内读书习字,这是不需要交钱的。
但也仅此而已,孩童的文具学堂只会免费提供一部分,其他的就算魏王私库又再多也是不够的。而且学堂的开办,现在也不是每个村子都有的。
父王这项学堂的义举,亦在魏国上下挽回了不少名声,甚至其他五国也都也学子讨论。而使得天下英才称颂的,便是父王将之定名“义务教育”,更是在五国之中得到了个魏王“重教义导”的名声,让魏国上下都与有荣焉。
变革远不止这些,街道的宽阔平整,有规划的商铺划分,井然有序的市井来往,认真巡逻却不惊扰平民的城中士兵……看着沿街的热闹,宣煜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期待以外,还多了些别的期待,比如这个国家的未来。
……
进了城门后,魏王的车架一路被放行,轻车简路。并没有惊扰百姓,但是路上却有见识的人看见了这座车架,心下微惊,纷纷去找他们各自的主上报信去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