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初江南转运使杨令训奉召押运巡盐所得数百万石上洛都沿广济河而上,运河千里唯见大船铺面,浩浩荡荡延绵不绝。负责押运的运军便有足足三万人之众。事关重大雍王调遣州兵三千驻于码头以防有失。
江南一地向来富庶用“肥得流油”都不足以形容。江南转运使于每年三四月巡盐十月巡粮所得除部分入江南盐粮仓其余则悉数运送至京,由朝廷统一调拨分配。杨令训临上船前,恭请雍王暂为都督地方盐务。
往常这话通常是对地方三大衙门的头头说的,可如此李辞持着一道如此特殊的就封圣旨一脚踏到了雍州的地界上,下面的人就不得不自觉地后退几步了。
至于他们愿意还是愿意的,那可不在李辞考虑的范围之内。
退也退不退就打折了腿再退。
江南转运使押送巡盐所得上洛都雍州一带的盐税事务便被杨令训委托给了雍王李辞。虽然对此早有预见,可盐商们以及相关利益团体一颗心还是沉了沉。可又不得不振作精神重新寻找新的门路以使自己能够继续存活下去。
盐乃民生之本之一历代朝廷皆极为重视。
大魏自开国后便立法严禁民间私盐流通贩卖将盐收归国有并在各主要产盐地设转运使将盐务交由转运使总其成。江南转运使较为特殊,兼管粮税之事,直接听命于天子。江南一地盛产盐粮,活跃在江南的盐商、粮商哪个不是家有万金、富得流油?
盐归国有,朝廷就要设置盐政部门管理与盐有关的事务。一般在产盐地设立盐政司,以理盐侍郎为长,负责煮盐、收发盐、平抑盐价以及缉拿贩卖私盐等事。由于盐政司不可能将事情全权揽下,朝廷有诏,准许各地视地情为宜,将部分事务与地方民间势力分担。
通常的情况就是,盐政衙门额外允许某些商人煮盐,所煮得的盐在一定比例上必须上交盐政司的盐仓,余下的便准许此类盐商自行售卖给百姓,且价格不能够过高。这一类盐商毕竟是少数,且对于盐商来说,盐不愁卖不出去,自然是越多越好。
百姓们每天都要吃盐,只交由盐政衙门售卖显然是不行的。盐政司将收集到的盐储藏在盐仓中,制定一定数量的盐引,作为到盐仓领取盐的凭证发放到盐商的手上。有资格获取盐引的盐商同时也获得了售卖盐的资格。
这里头的规矩流程走下来,没有一点上面的人脉关系的人想要靠盐发家基本上是白日做梦。江南地界上的大盐商哪个不是与地方上层官员有着千丝百缕这样那样的关系。大家你走你的门道,我过我的蹊径,私底下却也是存在竞争关系的。
毕竟,你若是倒了,相当于你占的份额有多了出来,不抢白不抢。
成功的商人都很懂人情世故,与江南官场来往甚密。逢年过节自觉地过府拜访,献上珍贵的礼物,小心翼翼地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一切在昭和三十三年五月之前都是好好的,可当雍王一脚踏进了江南雍州的地界,这雍州的天都要变色了。更好别提这江南转运使一走,将盐务交给雍王暂代,对于盐商们来说,无疑是一场极大的震动。
雍州的盐商们已经开始想发设法地去打听雍王的喜好去了,研究如何可以投其所好。苏家的经营范围自然也包括盐,而且盐占比不小。眼看着苏清之一日日的坐稳苏家家主的位置,苏武心里着急上火,在这个时机,他自觉碰上了机会。
他拜托自己在洛都的人脉打听雍王的喜好,若是能够获得雍王的支持,那么他在雍州便拥有了更大的后台,还怕斗不过苏清之么?但巴结雍王这件事情,苏武也不敢自己一个人去做,他特地去请教了老爷子苏榭。
苏老爷子听后沉思片刻,吩咐道:“此事可做,但须谨慎些,未成之前勿要声张。”
苏家能江南立足,上面的人脉自然是不会少的。他们家做盐的生意已经有好些年,与盐政司的官员多有走动,甚至与三大衙门都有关系在。可因为高靖闻的事情,苏家已经与提刑使高至怀交恶了。
对于这一点,苏武心中是责怪苏清之的。不过是一个丫头片子罢了,又不能够传承香火,给了高靖闻又如何?况且子从父向来是规矩,家中靠着地方大员的提刑使,难道不比商户出身的好?况且也不是说此后便不让见人了。
想得越多,苏武对苏清之这个侄女便越发埋怨。他还记得眼前要事,回道:“这些事儿子还是知道的,请父亲放心。”
说罢便告辞离开了。
苏老爷子坐在榻上,望着小几上熏炉里升起的烟,原本清明的眼神略略浑浊了些许,继而又闭上了眼。
李辞也知道,盐务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她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否则极易引起雍州的上层官员的不满。盐引这东西每年的定量多少年年不同,但大体上如何分配却是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分法的。盐政司虽然主管盐务,可它在地方上多少也是要给官员们一个面子,日后办起事情来也不会被推三阻四。
她的打击目标极为明确,直指与高至怀一脉有些牵扯的盐商。不过她也没有做些什么,只是在资格审查程序上严格了许多,以往被睁只眼闭着眼放过的地方通通严格规范。这第一点是所有盐商都一样,让人无可指摘。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