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年,长江水面,楼船。

锦衣的小公子眉目如画,身着母亲杨氏亲手做的月白色的锦绣袍子。乌墨长发用玉簪绾好。小公子披着狐皮大氅,抱着一个鎏金的小手炉。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着桌子上的宗碟族谱。心里不知道在盘算着什么。

小厮平安拎着小茶壶过来给小公子倒了一杯茶,低声劝道:“大少爷,莫要太劳累伤了身子,大奶奶嘱咐过我,一定要看好郎君,让郎君过得舒坦些,不要过于劳累。郎君且喝口茶。然后在船上转转。切莫伤了眼睛。”

谢棠揉了揉额角,他看着族谱,心里烦乱。余姚老家枝系庞杂,竟让他有无处着手之感。

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一姓一族,一宗一家。每个人的命运与名誉都与整个宗族息息相关。如今家内父祖闻名通达,朝中无数人紧紧盯着谢家的错处。可余姚族人却鱼肉乡里,作威作福。他此次回乡,绝非简单地参加一场科举考试,更是为了靖清宗族不正之风。

京城,谢府,安平院

杨氏坐在暖阁的小火炕上,绣着花儿,心思却已经飘远了。

棠哥儿今年才十岁,就独自一人回乡赴考,这怎么能够让她这个做母亲的不挂心?

“大嫂。”陈氏走进暖阁唤了一声。杨氏听了忙下地招待陈氏道:“弟妹。”

陈氏是翰林院陈大人的嫡幼女,二弟谢丕的妻子。为人中正端雅,甚是招人喜欢。

陈氏见杨氏正在绣一只白鹤,笑道:“大嫂是在给棠哥儿绣帕子?”

谢棠喜欢白鹤,这全府的人都知道。三叔谢迪还亲自给他抓了几只白鹤养。

杨氏听到陈氏提起谢棠,本就在压抑的想念再也压制不住。她有些哽咽地道:“是给棠哥儿绣的。弟妹,他年纪小小的,一个人回乡科举,我每每合上眼,都会想到他。我担心他吃不好,睡不好。忧心得很。”

陈氏见她悲伤,虽然知道父母忧心子女的心情是没有办法缓解的,但也尽力安慰。陈氏道:“棠哥儿少年老成,自幼跟着李老大人学习诗书。文章通达,经义熟练。定能够蟾宫折桂。棠哥儿身边的平安也老成持重,又有父亲派出的谢令二管家跟着棠哥儿。一定能平平安安地拿个秀才公回来给大嫂。大嫂也莫要太忧心了。”

杨氏听了陈氏的话后后慰怀许多,想了想后对陈氏道:“过些日子后我们与母亲,婶婶她们一起去白塔寺上香,祈愿我儿平安康顺,一路顺风。”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