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万两,是不是有点少?”
默默等待朱高燧满意表彰自己的柳浒完全没有想到,赵王的胃口居然会这么的大,完全想不到啊。
一时间,他默然了。
他倒是很想说,这里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岛国,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钱,只是最后还是没敢说出来。
“再谈谈吧,跟各地大名也都接触接触……”朱高燧没有等柳浒回答,而是想了想之后道:“记住了,一定要告诉他们,驻军之后,那些士卒是要保障一方安危的,如果金银给的不够,就有可能会闹事。
相反的是,如果金银给的足够,另外也愿意给点粮食啥的,本王保证,凡是敢于作奸犯科的士卒,都会得到应有的处罚。”
士卒们跟着自己来到异国他乡,大多都是身单影只的,外加也没有多少多余的收入,很可能就会思念家乡,逐渐地就再也不会拥有战斗力了。
这可不行!
必须要让他们精神好起来。
最简单不过的办法,其实就是给钱。
其他方面都可以保证,比如说给他们的家庭里一点小小的特权,对他们的家人进行一定的保护……
朱高燧想到这里,心中叹了口气:“哎!这些,大概都是不可能成真的!”
大明对士卒算是可以了,可以世袭罔替,收入方面也不算太少,但是对于他们而言,真就只是吃个粮食而已。
毕竟,大明发的俸禄,是在逐年减少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是因为老朱同志发明了宝钞制度,却又不加以管理,不断地进行滥发,超发,导致老朱还活着的时候,大部分的官员都已经快活不下去了,只能想办法贪污。
实话实话,大明的读书人,有一部分是相当有操守的。
这一点必须要承认,也不得不承认。
但是,操守在家人饿着肚子面前,真的就不值钱了。
打个比方,如果朱高燧是这年代的读书人,回到家里,看着妻儿饿红了的双眼,以及逐渐干瘪的粮缸,第二天恰好就遇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只要他跟其他大部分人一样,朝着装有粮食的箩筐踹一脚出去,就能有粮食进自己的腰包。
这个时候,想想家人饿肚子的眼神,以及自己读书人的操守,该怎么选择呢?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宁愿饿死家人,都不会走上这条路,这其中以海瑞为其尖锐代表典型。
是,不得不说的是,这种人最值得人尊敬,哪怕是朱高燧,如果在后世,他也愿意对这么一个节操十足的好官深深鞠躬,因为对方的人格值得任何一个人尊敬。
但其他人呢?
比如朱高燧,他可以给百姓们找活路,也愿意承担权利之下的义务,但是面对家里吃不上饭的家人时,他该怎么选择?
肯定是一脚踹出去。
这又不是后世,工资加待遇,就算活的不是那么潇洒,起码也是比一般人不错的,尤其是待遇方面。
古代里面有啥啊?有的就是一张张不断贬值的宝钞,还有不断减少的粮食供给。
读书人也无奈啊,他们可以挨饿,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吗?妻子也可以吗?父母呢?父母也行吗?
这其实就是制度问题,不过朱高燧不准备提出来改变。
还是因为利益。
有些逐渐掌握权利的人,已经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把这种东西革除掉,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不过在海外,朱高燧就可以自己出钱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