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狐射姑看来,之所以要扶立公子乐,原因有二:一来,其母辰嬴为两位先君妃子,自然能为大多数朝臣熟识进而接受。赵盾所说,纯属无稽之谈。先君已迎娶,何来之说?再说,辰嬴是秦国人,如果真想与秦国缓和关系,借重她的力量岂不是更直接?

再者,公子乐比公子雍年纪稍幼。身处陈国,地方偏远,性格肯定不会强势。立他为君,必定感恩戴德。君臣一心,合作无间,岂不是美事一桩?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狐射姑极力推崇公子乐。至于赵盾坚持迎立公子雍,狐射姑无法理解。公子雍年长又有丰富的从政经验,行事必定强势。一个强势的君主,必定会遏制卿族势力的发展壮大,这难道是赵盾想要的?

再回到晋秦两国的关系上来。

秦国与晋国的和好,历来都是表面和气,背后暗藏玄机。秦国从未放弃东进扩张的野心。与晋国的和与战,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情势和实力对比。既然如此,又何必执著于非要在某个时刻与他们讲和?

再说,公子雍与秦国的渊源越深,与秦国高层关系越密切,意味着将来处理两国矛盾的时候更难以抉择。说不定还会偏袒秦国。于晋国何利之有?对身处晋国核心权力集团的六卿何益?对他狐氏有何好处?难道独独赵氏受益?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他对赵盾所说德行、和人、依靠秦强等等均不屑一顾。

赵盾和狐射姑素来交情淡薄,今日关于迎立新君的争辩是两人第一次政务上的正式交流。狐射姑的想法,令赵盾大跌眼镜。

一女二嫁,狐射姑竟能归结为“得两位先君宠爱”,认为这是地位尊贵的象征。赵盾好想问,这些年读过的书你可还记得?礼义廉耻你懂不懂?身为元勋重臣之后,肯定有饱学之士亲自授课吧,耳熟能详的基本道德信条一摆,辰嬴怎么也配不上尊宠二字。

说起文公娶辰嬴,其实是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衷。

助文公回国之前,秦穆公作主,将五名秦国女子嫁给文公。除了秦穆公的女儿文嬴注:就是“崤之战”结束后,极力说服襄公释放秦国三员大将的文嬴。文公的正妻,无子嗣。之外,还将她的侍女丫鬟共四人包括辰赢在内。成婚后,四名女子就是媵妾一并陪嫁。

辰嬴曾嫁给怀公文公的弟弟夷吾曾任晋国国君,即晋惠公。惠公的儿子子圉,曾做过短暂的晋国国君,后世称晋怀公。,文公从心底是抗拒的。一女二嫁,就算嫁的两位男子素不相识,也不符合礼教。何况怀公还是文公的侄子,岂不是?

文公乃是堂堂晋国公子,马上就要接掌晋国国政,怎能做如此违礼悖义的荒唐之事?左右劝文公要以大局为重。秦国之所以要将辰嬴嫁给文公,无非是想用姻亲关系捆住文公,巩固秦晋关系。只有答应这桩婚事,秦国才能放心派军队护送文公回国。形格势禁,文公才不得不接受。

这件事情本当尘封,不提也罢。狐射姑还振振有辞,岂有此理?他当时忍着不发作,现在想来,就应该当场掀翻桌子,表明自己与他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将来如何并肩作战共同辅佐国君?

再说公子乐。躲在偏僻的陈国,只管安份的做个落魄的公子哥儿,没听说他担任什么职务,也不见有何建树。将他接回,有何意义?找个已经成年的无能之人接手晋国,还不如把公子夷皋慢慢培养。

再者,陈国是晋国的盟国,偏偏还是实力偏弱的。如果迎立公子乐,为了感激陈国对他的照顾,晋国还要帮扶陈国。陈国国小力微,又不能给予晋国对等的回报,何苦多个累赘?

从中原争霸的战略地位来说,陈国也不具备与郑、宋等同的地理优势,更遑论物资、武器、车马的补给。百无一利,何必山长路远的将身在陈国的公子乐迎回?

恰恰相反,自从将公子雍纳入国君的考察范围之后,赵盾对公子雍是越看越满意。他找到去往秦国之前与他共处的人,汇总给出的信息得知:公子雍宽和仁厚,饱读诗书,晨昏定省,事母至孝。毫无疑问,这样的人,德行才干已具备国君之资。

再说他母亲杜祁。本为第二夫人,赵盾和叔隗被赵衰接回绛都,赵盾的姨母,也就是文公流亡翟国时娶的翟女季隗也被接了回来。杜祁主动提出让位于季隗,甘居其后。文公颇为感动,并对她夸赞有加。

在翟国的那些年,因为嫁的是晋国公子,季隗并没有受到欺凌,可是也是备受冷落,孤苦寂寞。杜祁此举,是替季隗争取利益。感情无法补偿,岁月无法回头,地位的提升多少也是一种补救。身处后宫,众女环伺,一定的地位起码可以威慑宵小,没人敢欺负她和她的孩子。

回到绛都,赵盾曾探望过姨母。姨母对杜祁感激不尽赞不绝口,赵盾对杜祁的谦让也是既感且佩。母亲走后,赵盾常去姨母处走动。看到姨母衣食饮用精致清洁,侍从宫女个个恭恭敬敬,他更打心眼里感激杜祁。每每想到她的退让,心头便涌上一股暖流。

如果说推崇杜祁,部分是出自赵盾的私心的话,那么杜祁让位给襄公的母亲偪姞,更是让所有人对她刮目相看。

当时,襄公还未被定为储君。只是众公子中,他年纪最长,综合人品才能为人来看,他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可是他却不符合条件。

依据宗法制度,储君之位应由嫡长子继承。如果嫡妻无子,则由庶长子或是母亲排名靠前的公子继位。

文公的众夫人中,正妻文嬴无子。辰嬴虽是秦女且有子,可她排行最末,其子自然不在考虑范围。排名第二的是杜祁注:此处讨论均是未让位季隗之前的排位。,当时已有公子雍。公子雍虽比襄公年少,因为母亲排位高,成为妥妥的储君第一人选。

襄公的母亲偪姞排名仅第三。按照子凭母贵的逻辑,她的儿子只能是储君的第二人选。是杜祁主动退让,偪姞的地位跃升至第二,襄公的继位才顺理成章。

这一次的让位,意义远远不同于对季隗的谦让。这是将太子之位拱手于人,是对至高权力的让渡,绝非一般人能够做到。说杜祁高风亮节绝不过誉。

从杜祁身上,赵盾仿佛看到了父亲赵衰的影子。一个在权力名位面前主动退让的人,令人肃然起敬。他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自会吸引贤人能者。他们紧紧环绕在他身旁,关键时候甚至愿意为他两肋插刀,赴汤蹈火。赵盾身居此位,不正是坐享了父亲亲手播下的善缘?

所以,赵盾赞成让杜祁的儿子接掌国政,也是借此致敬父亲。有杜祁这样的母亲,她教出来的儿子必定也是谦和之人。何况公子雍本就如此。他成为晋国国君,必定能团结君臣,晋国国力定会蒸蒸日上。

另一方面,公子雍能够在秦国担任亚卿,他的才干自不必说。能够在秦国的官僚序列中成为重要一员,必定与秦国各级要员相当熟稔。这一点,赵盾极为看重。

在旁人看来,秦国趁晋国新丧偷袭不说,之后还屡屡进犯,是个背信弃义的危险邻居。赵盾的看法则不同。国与国之间利益至上,没有永恒的敌对,也没有永久的平和。

文公在时,受惠于秦国,所以两国交好。襄公时,晋国新君即位,秦国想趁晋国放松戒备时占点便宜。从秦国的角度来看,他没有错。尽管最终并没有讨到任何便宜,反而损失惨重。

如果晋国选择年幼的公子夷皋为君主,秦国必定野心又起。选择此时偷袭比襄公继位之初更有利。如果选择立公子雍,公子雍为人如何,相信秦国非常清楚。这样的人做了国君,秦国定然不敢小觑。晋国也会因为国君得到过秦国的照顾对秦国礼让有加。双方各退一步,岂不海阔天空?

历经两代君主,晋国霸业稳定。外部关系中最紧要的关系即是与秦的关系。毕竟东边的齐国,南面的楚国,此时都没有给晋国造成什么大的困扰。只要与秦无战事,晋国便外部无忧。这样一来,赵盾便可埋头着手他心驰神往的对内改革。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他期盼亲自参与晋国的革新之业已经太久太久,快要按捺不住了。

在赵盾看来,自己的立意是高远的。所思所想无一不是为了晋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原霸业。当然,也为了他想要大展鸿图的野心。但是,这一切都是从晋国利益出发的。他心心念念想要进行的改革,也是想革除流弊让晋国焕发生机,未来更好更强大。

两相比较,狐射姑简直就是鼠目寸光,见识浅薄。与他的争执让赵盾很泄气。怎么跟这么个见识浅显的人处在同一阵营?偏偏还要和他商议国家大事共同决策。换成阳处父、臾骈,甚至先克,估计都比他强百倍。

两人各执一词,立君之事又迫在眉睫,赵盾打定主意,先下手为强。他要派人迅速赶往秦国,将公子雍接回,造成既定事实。到时,狐射姑再有别的想法也无济于事。

想到就做,赵盾当机立断,召集除了狐射姑之外的数位将军重臣商议此事。

“元帅既已决定迎公子雍回国,末将随时听候调遣。”先蔑为人圆滑,自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赵盾做的决定自然要拥护。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