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偏重持戒,被外表戒相端严和威仪礼节所束缚,有禁戒,无定慧,最高只能成为预备阿那含。或者偏重持戒修定,有戒定,无慧观,最高只能修成阿那含,不能即身解脱。只有戒定慧具足,才能修成阿罗汉,即身解脱入涅槃。所以佛说“三学具足者是比丘正行”。
菩萨一行人在阿罗罗这里安居度夏以后,便向老师辞行,并于七月下旬南渡恒河,进入了摩竭陀国,出没于不同教派的道场,继续寻师访道。
旧王舍城东有灵鹫山,此山以东有一山岭,名为香积山或普香山,南面是优阇伽罗山。佛说:“此山中恒有神通菩萨、得道真人、学仙道者而居其中,是故名曰仙人之山。”香积山与仙人山东段夹谷深处有摩陀池,即今卡托拉湖。在湖畔净修林里,他们找到了第二位老师,已故沙门郁陀罗罗摩之子。
“郁陀罗先生,我想在您的法门中学习,可以吗?”菩萨问。
“贤者,我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你想学就来吧!”
与阿罗罗一样,罗摩子也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了他们!
菩萨问:“您父亲罗摩修何法门,如何验证自己已经修成了呢?”罗摩子说:“超过一切无所有处,达到非有想非无想处,我父亲就是这样验证的。”
后来,佛曾经回忆说,罗摩子自称是无所不知的“一切智者”,知道有想无想都不好,认为只有“非有想非无想”是最妙的止息处。但他不知道,一切思想知见皆以身见为本,不破除身我见,灭尽五受阴,是不能解脱的。
凡人都是以五阴为身,依身说是我,形成我执我见。我执是执着色受想行识是我或我所有的。我见包括有我见、无我见,不是偏执有,就是偏执无,偏执有我容易形成灵魂不灭的常见,偏执无我容易形成人死如灯灭的断见,二者都是邪见,也可以说是自我感。自我感都是平生潜移默化累积而成的,它能形成妙色意生身,俗称灵魂、灵体、思维体,以至于灵魂出窍以后,穿着打扮、思维方式还和平常一样。所以众生活的就是自我感。要破除我见必须先破身见!
非想非非想处另译无想处、无想定、有想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或非有想非无想处天等等。这里既是三界最高处,也是四空定的最高境界。坐禅人从进入四空定开始,对外界情况已经不见不闻,对佛所说法同样不闻不见。思想意识渐趋微弱,甚至达到非有想的程度。只是由于意识还在,还不是彻底无想,所以叫非有想非无想。二师的禅法是沙门梵志的公共课目,包含在后来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禅定部分。
菩萨远离人迹,独住于安静之处,心无放逸精勤修行,不久便达到了非非想定,于是回来把体验报告罗摩子,请他印证,说:“这就是您父亲所说的非非想处成就吗?”
罗摩子答:“你与我父所证得的境界是一样的,请你留下来,和我共同带领徒弟们修行,享受和老师一样的最高礼遇与快乐吧!”
虽然尽得师传与极致,够到了世间禅法的屋顶,但也只是迈向灭想定的一块跳板而已,还是未开智慧未见真理,不明白究竟如何才算解脱生死。菩萨觉得此法门不能通往无上安隐涅槃。“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度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如果自己还未学会游泳,又怎能救护溺水之人呢?因此他也谢绝了罗摩子的邀请。
路,仿佛已经走到了尽头,从此再没有谁能够教他了。他要向上获得突破,只有自己去开辟一条新路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