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悉达长期绝食,修行极端苦行,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因为忙于苦行,舍身忘我,根本顾不上打扫个人卫生,一段时间下来,就已经满身污垢,皮肤上甚至生出了青苔,原本健壮的身体与美白的面容,已经搞得不成人样,整个人都不是正经色了。所以有人见他坐禅,就说:“这个沙门太黑了,好像都绿了!”
自从出家以来,菩萨穿越多国寻师访道,在九十六种外道及其六十二见中苦苦摸索,一晃就是三四年过去了。在自修极端苦行的最后两年中,菩萨或睡卧在荆棘钉板和粪堆上,或吃牛屎鹿粪,或严冬坐在冰上,或身首沉入水中,或寂寞不语,或一日只吃一餐乃至七日一餐,或食菜果,或食稻麻,或食草根,或食木果,或食花香,或食各种果实草籽,或穿草衣树皮鸟兽毛衣,以及死尸之衣,或交脚蹲坐,或全身赤裸,或久立不坐,或昼夜举手,或养长头发,头发长了不洗,会黏在一起借以御寒,或取他人遗弃的毛发遮蔽身体,或扯断须发,不用剪刀,怕伤害虱子,或如悬鸟身体离地,两脚在上而头朝下,或在烈日下暴晒,或在烈火上炙烤身体,或一晚上在水中沐浴三次,腹中无食物,身上无衣服,出水后夜风一吹分外寒冷,如此这般,尝遍了外道法中所有最严酷的苦行,对于成贤成圣的戒定慧与解脱之道却始终不得要领。
他想:“实践证明,这种极端苦行根本不是成道的方法,一定还有其他正道。我要继续追求无上正道,也就是能够使人成贤成圣的戒定慧与解脱!”
世俗外道也讲禁戒、定力、智慧,但是不能使人免除生死。真正使人解脱生死的贤圣戒定慧,只有靠菩萨自己觉悟了!
在濒死之际,菩萨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他想:“一切众生皆由食物得以生存,无有食物便会丧命。身体离不开食物,心离不开身体,再不好好吃饭就会饿死。要想继续修行戒定慧,证得贤圣解脱之道,最要紧的就是保住性命,必须吃些人吃的东西,有了足够的气力,才能保证修行的需要。”
乞食的本意只是为了活命,好好活着才能好好修行。只要得到食物时不欢喜,进食时不贪着,得不到也不忧虑,这样乞食就是如法的。至此,菩萨接受了一位名叫欢喜力的姑娘,也就是牧女难陀陀婆罗所布施的乳糜粥等食物供养。
相伴六年的五比丘见太子一反常态,吃了女施主的食物,还用麻油涂抹皲裂的肢体,就嘀咕说:“这位沙门瞿昙精神错乱,已经放弃真法走上了邪道!”几个人互相看了看,起身丢下菩萨走了。
朝夕相处后的突然离别,让菩萨心生失落,但也意识到日久生情也是缠缚。过去他曾修“孤独行”,为了免遭骚扰,遥见人来即逃避。现在,他已经熟练掌握了阿练若行者的礼仪法度,包括野外生存的本领如钻木取火等。今后,他要习惯于做一个真正的阿练若行者了。
阿兰若意为空闲处、无诤声,是十一种头陀行法中的一种,要求远离人间,住在无人、无是非、无斗争处。所谓人间就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通常叫作聚落,包括村庄、城镇甚至三家村一家村。村外一箭之地,大约二百米以外,无人方便处才是空地。“住于空闲处,寂静修梵行,于一坐而食”的比丘,就叫作阿练若比丘。
一个人闲居穴处在荒山野岭、祠堂墓地,漆黑的夜晚与风雷雨电、鸟兽毒虫,来自大自然的各种惊险,都能让人胆寒。他知道,假使身口意及生活方式不清净,便是白受罪,不是真修行。只有三业清净,无傲慢自大或自叹毁他之心,不求名利不失正念,心意在定始终不乱,常有智慧,才会倍增欢喜!
恐怖是独居空闲者必须克服的难题,而心志强大则是克服恐惧后最丰厚的战果与回报。要设法消除恐惧,只能勇敢去面对而非退缩与逃避。比如坐久了起身经行时如果感觉恐怖,他不会坐下或是躺卧站立时如果感觉恐怖,他也不会转入经行或是坐下坐禅时感觉恐怖,他不会起身经行侧卧时感觉恐怖,他不会起坐或去经行。换言之,恐怖在怎样的状态下发生,就在怎样的状态下克服。日后,他也如此教导弟子直面魔考,使徒众因此成为无畏的勇者!
五比丘的不辞而别,使菩萨成了真正独居空闲的阿练若比丘。长期的苦行实践表明,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引领,持戒修定折磨肉体,都是盲修瞎练,不能使人成佛。后来佛也常说,威仪戒行“不达深义”,只是“持戒小小因缘”,要成佛只能从思想觉悟入手。因此,菩萨决定结束这种不能脱苦,反而自讨苦吃的愚蠢苦行,出山去继续求索解脱之道!
常言说不经磨难不得道。当苦行林中那些黑乎乎的日子接近尾声的时候,转机终于来了!转机的出现发生在出家后第六年的最后七日。
公元前约532年2月1日这天,菩萨接受了村姑难陀陀婆罗早粥中食的最后一次供养,又请村民剃了须发,在午日的辉光下出了象颈山,沿着尼连禅河西岸的草地,向南走出二十几里,来到木瓜林中梵志聚居地斯那村。
这里山林茂盛气候宜人,尼连禅水碧波荡漾向北流淌,令人陶醉。菩萨决定在此闲居静修。他在河中尽情洗去尘垢,然后坐在树下沉思。
他想:“过去久远恒沙诸佛是在哪里成佛的呢,是坐姿还是立姿呢?”上方神天应念传来一个空灵的声音说:“贤士当知,过去恒沙诸佛世尊,于道树清凉荫下,坐于草座而得成佛!”
过去七佛“各各坐诸树,于中成正觉。”如毗婆尸佛坐婆罗树下,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毗舍婆佛坐博洛叉树下,拘留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拘那含佛坐优昙婆罗树下,迦叶佛坐尼拘类树下,释尊坐钵多树下,未来弥勒佛坐龙华树下成最正觉。除枯树外,大树都有神明居住,树冠外都有半径七米左右的强大气场。所以诸佛都在树下成佛也不是偶然的。
钵多树又叫吉祥树、无忧树、树王、菩提树,是阿游波陀尼俱律树的略译。阿游波陀另译阿游波、阿阇和罗、阿耶和罗,意译无节、无求,是热带榕树众多品种之一。热带榕树一般分为有节和无节两类。有节树枝条上生有众多气根,向下悬垂扎入土中,形成不分枝不生叶的支柱根,将枝条分成众多节段,并且横向扩展,独木成林,名为尼拘类林。
佛说过,尼拘律树的种子极为微小,却能渐渐长大,树荫能覆盖所有树节,能使所有树节落地生根,横向生长蔓延,它的叶子青绿润滑又宽又长。所谓“如尼拘律树,处处随所着,展转相拘引。”说的就是有节树,或译为尼拘类树、尼拘留他树、尼拘屡树、尼拘娄陀树、尼拘陀树等。尼拘楼陀译曰纵广,本意是指占地面积大。菩提树音译是“阿”字头的,阿意为无,是无节的尼拘律树。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