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初次降魔,魔王败退以后,菩萨继续盘坐在吉祥草座上。经过七日禅思,成佛之道已经明确,接下来由禅思转入正定便可成佛。

成佛之道包括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统称三十七道品,实际没有这么多,因为它们互相交叉,有些是兼容的。比如四念处就是五根五力中的念根念力,八解脱中的一二解脱,八除入的前四项,又是七觉意中的念觉意,八正道中的正念,不忘四念处就是有正念。四意断就是五根五力中的精进根精进力,七觉意中的精进觉意,八正道中的正方便等等。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中,八正道就是总代表,八正道修成了,三十七道品也就修成了。

佛说过:“未来心驰想,过去追忧悔,愚痴火自煎,如雹断生草。”说追悔过去忧虑未来,就像愚人把自己放在油锅里煎熬,生命力就像被冰雹打断的青草,自讨苦吃还问为什么苦?思前想后患得患失,就是因为没有活在当下一念,所以心里不踏实。三十七道品都是教人活在当下一念,真正做到了才会理解“其小无内”和踏踏实实的意思,幸福感也才会油然而生,这与入定的感受是一样的。

佛特别重视四禅,四禅属于八正道里的正定。入定是灭想的,因为有思想意识才有我执我见,通过入定渐次灭想,见到缘起空,就能彻悟本来无我。所以正定是验证教理教义的有力手段,目的是达到心解脱,心解脱加上彻底的觉悟就是俱解脱。所以这种验证也叫证悟成道,或止观成就。观即慧观,以四圣谛为指引的四禅九定,等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所以佛家的禅定名为正定,这里叫它慧观禅、漏尽禅,“知因缘法尽,则知有漏尽”是名如来禅法。

佛弟子修行止观的目的就是一句话:“于色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修观也要循序渐进,运用四念处修行禅定,消除对五阴的贪着,具体功法名为八解脱。

在七觉意中有个“喜觉意”,是禅定中对喜乐的觉察。因为禅定必生喜乐,有喜乐才能入定。比如初禅时“喜乐遍身无不充满”,二禅时“定生喜乐无不充满”,三禅时“离喜住乐,润渍于身无不周遍”,而且都是现身得乐,也是活在当下所以踏实,是如实观。任由喜心化为周身的酥绵快乐,不觉心喜,但觉身乐便入三禅。第四禅之乐更为彻底,这些留待后面再讲。

且说菩萨出家以来,苦行修定周而复始,已经成为固有的生活方式。此刻他观察自己的心,发现想得最多的都是往事,而且都是五欲,眼耳鼻舌身见闻觉知。于是极力地看住这颗心,不再回忆往事,如此精勤自护,距离成佛就很近了!

具体的自护方法就是内思安般,观出入息。用七觉意除去恶念不善念,有觉有观入于初禅,渐渐游于四禅得不动心,无须渐次升进四空定,就在四禅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包括在本期地球文明时期,一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之事,以及过去地球无量成劫败劫时,我曾经在哪里出生,姓甚名谁,日常饮食,所受苦乐,寿命多久,从那里命终又出生在这里,乃至死此生彼,因缘本末,全都看得一清二楚。如是,菩萨在初夜时分,证得宿命通。

中夜时分,菩萨证得天眼通。他以天眼观察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圣贤,常怀邪见,与邪见相应,身坏命终就会堕入地狱。身口意修行善业有正见,身坏命终就会生在善处乃至天上。不论生者死者,色相好坏,皆随所作善业恶业,往生善趣恶趣,往生后或好或坏,或美或丑,全都分门别类,看得明明白白。天眼能够看见肉眼看不见的境界,俗称阴间,肉眼可见的境界名为阳间。

后夜时分,菩萨证得漏尽通,也叫圣慧眼、解脱智。得此大神通大智慧,方可如实自知今生是最后生,是最后一次受胎,清净梵行已经修成,三毒十恶已经断尽,从此再也不会转世受身了。

过去有神通不全面不清澈,悟缘起但未经过三明六通检验,只能从理论上“如理自知”心解脱慧解脱。现在具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通达明鉴四真谛,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其中,宿命通能知过去因缘,天眼通能知未来因缘,漏尽通能知解脱因缘。如果配合他心通、天耳通,还可逆知或预知众生的心里话,包括背后的议论。加上神足通,便可随心所欲,得大自在!

“这就是我初夜时而得初明,除其无明,中夜时得第二明,后夜时所得第三明,无复暗冥而自觉知,乐于闲居。至此,我终于成就了无上正真之道!”

公元前约532年2月8日夜,菩萨以三昧力粉碎了魔王军团扰乱后,又于四禅圆证三明六通,以宿命通看清了生从何处来,以天眼通看清了死向何处去,以漏尽通自证解脱,也看清了解脱之道,最后确认了十二因缘、四圣谛的无比正确性。后夜将尽时分,终于成为具足十号、十力、四无所畏等等一切功德的三界至尊。因为具足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等十号功德,堪为世间至尊,所以总称世尊。

“释迦文佛”是菩萨受记时的佛名,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姓氏,意为能者。文另译文尼、牟尼,意思是已得寂灭之道的仁慈仙人,所以释迦文尼或释迦牟尼意译能仁,是能自强自立、自觉成佛的仁者。佛是佛陀的略译,意为觉者。只作音译不作意译,属于唐玄奘法师所倡“五不翻”之“含多义故不翻”。

这一天,是佛35周岁生日,也是他出家的纪念日和出家后的六周年!

今天的古斯那村早已是名为菩提迦耶的闻名小镇,虽是享誉天下的佛教圣地,却依旧保持着乡土风貌。那棵最大的钵多树,也因庇荫佛陀成道而改称菩提树,受到世人景仰。佛灭230年后,阿育王时期佛教部派发生分裂,菩提树一度枯死,后毁于佛教法难。据说阿育王子摩哂陀开创锡兰佛教后,其妹僧伽密多比丘尼从佛成道地持大菩提树枝至锡兰种植。印度菩提道场大觉寺后的菩提树则是1885年翻修时取自锡兰种树插枝而成。

菩提树不是一个树种。佛在何树下降魔成佛,何树即名菩提树。菩萨刚刚成佛,却说了一句令人想不到的肺腑之言。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