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佛带领弟子们赶在父王之前飞到宫门上空,“去地七仞”悬停在离地大约十六米多高的空中!
净饭王与眷属臣民仰望如来端坐虚空,不禁悲欣交集。佛为父王说法祝福:“愿令大王享寿无穷!大王应当以正法治国教化人民。凡是用正法治国教化人民者,命终后都会往生善处乃至天上!”说完,佛从虚空来到宫中落座。
净饭王亲自供养各种饮食。由于当地人有“手抓饭”的饮食习惯,吃饭时用五指将饭菜捏成一撮,直接送入口中,所谓“抟食齐整,徐着口中”,所以沙门、婆罗门都携带澡手罐。佛教戒律也有规定,禁止僧人用脏手触摸餐具。
饭前饭后奉上净水,供僧众洗手洗钵,等到撤去餐具后,再取一个小座坐下听法,则是施主礼仪,净饭王也是这样。
佛由浅入深地演说有关因缘法的微妙道理,包括布施、持戒、生天之道,说贪淫纵欲染污心灵,修行八正道解脱生死才是真快乐。
佛法是开悟之钥,弟子遇明师不再盲修瞎练,所以学佛也叫学觉悟。佛说过,根尘识三者相结合名为触,“触因缘生受,是名为一切法。”如果不随三受而生烦恼,在日常生活中常舍苦乐心,做到“六常行”,也就是把守护六根作为常态化的修行法,这样的人就是世间难得的,有正念的智者!
感受本身并无罪过。因为凡夫生三受,佛弟子也生三受,差别在于,凡夫身受心也受,身苦心也苦。受乐时起贪心,被贪欲所驱使,受苦时起嗔心,被嗔恚所驱使,不知道一切受的起灭聚散、爱染灾患,往往是随其所受到的境遇,不是喜就是忧,患得患失,而不知道离欲离嗔,分不清是苦是乐,那就是被愚痴所驱使。如此这般,从三受生起贪嗔痴,便不能超越生死。
佛通过九次第定确认了,一切感受都是随着意识活动而产生的,由于思想意识变化无常,可以通过禅定逐渐止息,最终达到灭尽,一切感受也会随之磨灭,显露出无常的本性。因而佛说诸受是苦,苦恼是所有感受的共性。
佛说由受而生喜乐,流出贪欲,受是源头。智者以感受为限,令身口意止于受,使受之后的“爱取有”无从生起。说白了受了就受了,不要因为受苦受乐,就产生爱憎痴迷。这样一直处在明智状态,十二因缘到“受”这里也就终结了。而克制诸受、止息思想、成就九定的法宝就是观息禅,也叫安般念。
出家人最有条件从“触缘受”入手修行九定,证得“不受一切受”的定力,得到心灵的宁静与解脱。受是产生爱的前提条件,是养活爱的食粮。不受一切受,爱没有食粮就不会生长,也就斩断了“受缘爱”的缘。六根对六尘“不起想着,无有识念”就是灭想定的境界。
无条件修定的在家人退而求其次,可以从“受缘爱”入手,在逆境受苦时不憎恶,顺境受乐时不贪爱,不苦不乐时不痴迷。这样修持也可以不作轮回业,命终时不思过现未来,灵魂不再往生,只待时至任其灭尽,便可即身解脱!
佛见父王打开了心结,领会了正法,就将诸佛世尊所常说的四圣谛说给父王听,“真净王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当场证得初果!
佛说,譬如一个充满湖水的二千立方里的大湖,一个凡夫用毛发或指尖即使再三蘸水,水滴也是少之又少。初果人所断尽的生死苦多如大湖水,所剩下的七返生死好比毛尖水,已经微不足道了!
肩负一国重任的净饭王,年迈闻法还能得度,这对于后世居尘修炼者不失为一个示范。佛为父王说法完毕,就起身回到萨卢园中作日常的午修去了。可是净饭王却有了自己的打算。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