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互市,可抵十万雄兵。”
养心殿,景隆帝反复呢喃斟酌这句话的价值。
这句话里兼含了王道与霸道,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绝对不可能有这种见识,景隆帝看向沈哲弘的眼神变得尤为锐利。
在景隆帝身边快有两年时光的沈哲弘看出了景隆帝的不悦,从袖里拿出一本书,一五一十详详细细地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包括三年前,周熠被逼在沈府读书的那些事,听上去,有理有据。
景隆帝不紧不慢地翻阅了起来,从漫不经心到心情澎湃,最后合上书时,闭目摇头叹息道:“可惜、奈何……”
候在一旁的沈哲弘出声问道:“陛下是在为前明君主未能接受于谦的主张感到可惜吗?”
“是也不是…”景隆帝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微臣不解,陛下可为微臣解惑,”沈哲弘搭话道。
景隆帝缓缓道出:“边境互市,可抵十万雄兵,主张虽好,却不合时宜。”
“八年前,大周兵败土木堡,损兵折将,前两年,在萨尔浒惨败于鞑靼之战中,精锐几乎消失殆尽,大周已不是四方来朝的大周了。”
还是王爷时,对皇位无比渴望,登基后,景隆帝才深刻地体会到这个位置的不易。
自从登基后,他自问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对上,他孝顺太上皇,余下,他宽怀,忠顺亲王私下拉拢朝臣,小动作不断,但只要不触及底线,他都可以视而不见。
他心里憋着气,要向太上皇证明,他才是皇位的最佳人选。
鞑靼屡次犯境,烧杀劫掠,这是最好的机会。
在朝廷上,力排众议,调兵遣将,讨伐鞑靼,国库没有银子,他登基以来,削减宫廷用度,节省下来的内帑,全都拿出来了。
这是景隆帝登基后的第一次大动作,也是决定大周国运的一次军事行动。
惨败于鞑靼的消息传回京师时,绝望之下的景隆帝吐了一大口血,他勒令太医不要把他吐血的事告诉任何人,就连皇后也不知情。
外有瓦剌、鞑靼两大边患,于内,朝局动荡,派势林立。
他不想当亡国之君。
景隆帝作出了改变,太上皇不领他的情,忠顺亲王又对他的皇位虎视眈眈。
他要拉拢朝臣,收拢权力,培养亲信。
可太上皇在位多年,朝廷大臣多数是太上皇一手提拔的,在这种局势下,景隆帝只能把目光放在未来。
沈靖秋高中状元后就一直待在翰林院,太上皇对他的评价是:一介书生。
学富五车,但办事能力不足。
翰林院,培养国之栋梁的储才之地,功绩不足的沈靖秋最后能当上掌院学士,景隆帝在其中是出了很大力。
沈靖秋也是明白这一点,才不惜违背原则,收下了周熠,帮他‘考’中了秀才。
拿下翰林院,对景隆帝意义重大。
蛰伏几年,他就有掀桌的资本。
勋戚多为武将,而因一场土木堡之变,太上皇和勋戚一脉一荣俱损,景隆帝的选择不多。
迁都顺天府后,原金陵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逐渐没落,又因没参与土木堡之战,被多数勋戚排斥。
贾家,贾代善死后,就没有一个能够撑起局面的贾家人。
史家,太上皇还未禅位时,就亲近忠顺亲王。
薛家,皇商,不提也罢。
只有王家,王子腾,可堪大用。
景隆帝把京营交给了王子腾,等同于把自身的安危交到了他手中,虽派有人到他身边,相互制衡,但对他的信任不可谓不重。
结果也只是换来王子腾偏向他,景隆帝要的是完全站在他这一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