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第一次发现曲军有外语天赋,应该是上次的月考,他的英语考了90分……”

陈翠娥像被老师提问的小学生一样,不太确定的给出答案。

“不不不,应该更早一些。”

魏建合上笔记本,继续启发陈翠娥:“曲军已经翻译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首长诗,你们做父母的不可能毫无察觉,天才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凝成,谁都不会一下变成天才,曲军小时候肯定就有学外语的天赋,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终于掌握和精通三门外语,你再想想前几年,或者他小时候的事情。”

“曲军小时候……”

陈翠娥只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家庭妇女,被魏建一通启发变得更紧张——曲军小时候学习成绩太差,因为这个没少揍他,事实证明还是老曲说得对,小孩子不打不成材——哎呀,这些好像不是好话,不能说。

“曲军小时候看打仗电影,学RB话特别快。”

曲怀义及时救场,搜肠刮肚的想起一件事:“别的小孩只会说咪西咪西,死啦死啦地,曲军还会说‘压鸡给给’,五六岁的小孩不懂事,拿个木棍子学鬼子官,被别的孩子揍了一顿,说是打倒RB帝国主义……”

“这个不错,很生动,嗯,后来呢?”

魏建笔走龙蛇,在笔记本上写道——“曲军四五岁的时候就对外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电影话剧和报刊杂志里学日语……”

“后来没什么特殊的,从小学到上高中,和别的孩子都差不多。”曲怀义很想配合魏建,但是除了一句‘压鸡给给’,曲军小时候的确毫无亮点。

魏建点点头,笔锋一转——“在那个盛行白卷英雄的特殊年代,曲军的外语天赋被埋没了,但他没有放弃,独自默默的学习外语,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一直瞒着父母……改革开放一声春雷,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学外语,曲军爆发了最饱满的热情,同时自学英语、日语和西班牙语……”

这一段写的特别有感觉,魏建满意的放下笔,继续引导陈翠娥和曲怀义:“曲军学习一定很努力吧,有什么小故事都可以讲一讲。”

“努力学习?嗯……”陈翠娥终于又想起一件沾边的事情:“这孩子特别爱看小说,每次寒暑假都去二厂图书馆借好几本,看完了就换,看完了就换,那时候家里条件困难,舍不得开灯费电,他就坐在楼道里看小说,一看一个晚上,半夜两三点才睡……”

曲峰尴尬插话:“妈,这个不好吧,在楼道里看书,不是占公家便宜吗?”

“挺好的,我记一下。”魏建把这个小故事又记到笔记本上,除了看小说换成了学外语,其他原封不动,然后举着钢笔对曲峰比划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这里要升华一下,明白吗?”

蹭路灯省电费才显得真实,不是问题。

“那好,我也讲个故事。”曲峰领悟的很快:“曲军为了学外语,走路上厕所都在看书,有一次太认真,嘣的一下撞到电线杆……”

旁边的曲军,一脑门黑线。

陈景润走路看书撞到树,你就让我撞水泥电线杆,大哥你够狠!

魏建也合上笔记本,对这个故事很不感冒,陈景润撞树家喻户晓,曲军撞电线杆明显是邯郸学步。

“掉沟里呢?走路看书太专心,掉沟里掉河里都有可能。”曲峰迂回转进,还不死心。

“掉沟里掉河里都不行,模仿的痕迹太重,再想想别的,要有新意。”魏建启发大家。

“我倒想起一件事。”曲怀义努力回忆:“前几年啊,外厂有个工友给了我一盒报废的英语铅字,包括大写小写的26个字母,还有标点符号,拿回家曲军玩得特开心,用印蓝纸盖着印单词,整整齐齐和书上一样……”

“这个也不错,体现了曲军同学对外语的热爱嘛。”魏建在笔记本上飞快的记录。

很不错!

加上这几个小故事,人物形象就丰满了,写好材料拿出去宣称,更有说服力,也更有教育意义。

“曲军同学,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请问你作为翻译者,如何评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主要讲一讲这部作品的缺点和糟粕,引导读者正确的分辨。”

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文艺作品,都有一个扬弃问题,用批判的眼光指出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的局限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我擅长!

“首先我们要承认,《百年孤独》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有人说《百年孤独》过于追求写作技巧,曲高和寡,对读者不够友好,其实都不是问题,只要把这本书真的看懂了,这些缺点都会变成优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