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朝廷选拔人才和汉朝一样,主要是察举制。
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从而推荐出优秀的人才为官。
即由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长官选举贤能,向朝廷推荐出任官吏。
至汉武帝时期,规定每年在二十万人口中要荐举一人,送中央以备录用。
被选荐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有特别才干和奇异能力的人也都在选荐范围之内。
但是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其次还有征辟,是聘任士人为官的一种方式,又分为征召和辟召,皇帝直接聘任士人为官叫征召,大臣聘任士人为官叫辟召,但这种方式用的不多。
除此之外,还有任子、荫袭、赀选等方式,说白了就是内部推举和花钱买官。
高顺当这个门下录事,就是通过内部举荐,一个八品小官,高纬都没在意,直接同意了。
看着新发的官服,赵氏兴高采烈的帮儿子穿上,和高顺想象的不太一样,齐国的官服居然和汉朝的差不多。
有人说此时的文化以胡人为主,礼仪服饰也受到胡人影响,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高家是名副其实的汉人。
高家是汉人,但周围的胡人还很多,所以他对汉人称自己为汉人,对胡人称自己为胡人。
而北齐受汉族影响很大,是一个重视礼乐的政权,从《通典》大量引用的北齐礼乐制度就能看出来,这是汉化的一个标志。
穿上官服,高顺跟随高长恭进了皇宫,这座皇宫他在外面看过无数次,还是第一次进到内部。
从闾阖门进入,就是南止车门,进入后东面是尚书台,尚书台的后面就是朝堂,高顺此时还没有资格进入。
正常情况下,高顺应该去西边的中书省,那里才是他的办公室,还需要过一道神虎门。
但他是来帮高长恭的,所以直接跟他来到尚书台,在众人的目光中,进了高长恭的办公室。
此时的尚书台显得有些冷清,很多人受和士开等人牵连,发配的发配,罢官的罢官。
赵彦深在这场斗争中虽然胜利了,可是他却没什么成就感,因为最终受益的不是他,而是高长恭。
“隐公来的早啊,不知今日有什么需要本王处理的。”
赵彦深今年都六十多岁了,年龄比父子俩加一块都大,高长恭对他很客气,高顺自然也不能失礼。
“晚辈高顺丰见过司空大人!”
赵彦深此时正在看公文,对于高长恭爱答不理,不是他倚老卖老,而是高长恭确实不会处理什么事,现在整个尚书台都靠他支撑,斛律光也不管事。
原本还有个段韶可以帮忙,但最近身体一直不好,偌大的尚书台除了小吏外,就几个主要人员。
赵彦深真的忙不过来,原本不打算搭理高长恭,但听见一个年轻人的声音,于是抬头看了一眼。
“兰陵王,这位是……”
“哦,这位是犬子顺丰,我已禀明陛下,让犬子入朝当个门下录事,帮你我跑个腿、传个话。”
“哦。”
一听是这么小的官,赵彦深也没在意,不过刚刚高顺故意叫他大人,也不知是要引起他的注意。
高顺今年不过十三四岁,就算从小读书,也不会几篇文章,指望是指望不上了,至于高长恭,赵彦深想都没想,直接低头继续忙碌。
看到这个老头如此可爱,父子二人对视一眼,眼里浮现的都是无奈,谁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
打过招呼后,父子二人来到公案前,看着堆积如山的公文,高顺好像明白了。
回头幽怨地看了高长恭一眼,高长恭却抬头看着房顶,做出一副深思状。
没看到这些公文以前,高顺还以为他无所事事,感情根本不是这样,是事情太多他直接放弃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