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个月的巨大土窑终于造好,柳志亲自监督,征调的劳役也将大量的干柴干草运至土窑旁,随时可为土窑进行预热。其柴草堆积如山,足能烧上一年。
公孙修乘坐马匹来到土窑,绕着土窑前后转了一圈,通风口都已造好,外观呈现圆球型,其开阔的门足以二十匹马齐头并进,中间则留了宽敞的位置用来堆放木料。
柳志快步上前,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苦笑道:“王上,这个——土窑已造好,随时可以准备点火。”
公孙修点了点头,暗想这简直是个人工温室嘛,他也不知烘干船木的工艺该如何进行,皱眉道:“这个炉火可不好控制,全是用柴烧的。”
柳志道:“这个可以先烧热,再把火扑灭,等温度降到适宜的时候,再将船木送进去。”
“好想法。”
公孙修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船木,劳役跟船工正在搬挪,想起一个问题,奇道:“对了,差点就忘了,这些船木的含水量各自不同,若是一味的送进去烘干,有的烘干烘得刚刚好,湿得又不够干,太干的又容易过干裂开,这个要如何处理?”
这个就跟饭店炒花生都要挑大小均匀的一锅炒,就是怕大个儿花生的不熟,小个儿的焦了。
柳志微微一笑:“王上放心,含水量是可以测出来的,只需将船木长短一致的用来称重,其偏重者含水量多,偏轻者含水量则少,逐一筛选分做不同的批次,做到把含水量一致的船木同批进去,同批出来,这样就不会出现有些没烘干,有些船木爆裂开来。”
公孙修顿时心生佩服,暗想:“我果然没有看错人,古人的智慧早就想到计算平方跟重量之间的关系了,我反倒没想到。”
柳志毕竟是常年浸淫造船业的老行家,对这方面确实难不倒他,连船木放入窑种的间距缝隙,如何在船木两段涂上蜡防止爆裂,大小细节都一律思虑周到。
二人当即下令开始烧窑预热,船工跟劳役抱着柴薪到窑内,四周围得满满当当。柳志手举火把亲自点燃,火焰瞬间蔓延开来,整个土窑都裹挟在火焰中。
土窑预先留出的通风口冒出滚滚浓烟,直冲天际,仿佛要把半边天都烧成炭一般。公孙修跟柳志两人策马退后百步。
待窑内火势灭了,柳志靠近土窑边上,只觉窑壁触及滚烫,热浪喷在脸上,他热得背心都湿透了,笑道:“还需再降一下,土窑烧得有些过热,下次烧窑预热便可省下不少的柴火。”
公孙修“嗯”的一声,说道:“不错。”
等土窑内部温度降到差不多了,柳志当即道:“把第一批含水量低的木材,先送进窑内预热。”
船工当即肩扛手拿,把船木送进土窑内,依次排开,木材之间的间隔在十厘米左右,这样气流流通,有助均匀,木材两端也刷上蜡,防止因温度过高而裂开。
摆放完毕后,众人都退出窑外,几个经验老道的船工侯在土窑旁边,一旦觉得土窑的温度降了,就继续添上柴火。
公孙修也走近感受了一下温度,暗暗想到:“看来窑内的适宜烘干温度在50摄氏度之间。”窑内温度极高,空气已极为干燥,一旦走进去,便觉汗流浃背,焦热不已。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柳志命船工将窑内的第一批船木搬了出来,又送第二批含水量大致相等的船木进窑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