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认知当中,如果真的接连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大雨,导致江河发大水,那么沿途他遇不到灾民的几率一定很小。
而且即便他真的“为上天所眷”,走了一条没有被灾民盯上的路,那么在会稽城中,他也不该看不到涌入城中避难的灾民。
所以,他对江原的话,持着怀疑的态度。
江原闻言,心下不禁闪过一丝鄙夷之意,腹诽道:“果然是养尊处优,不知民间事的公子哥,竟会问出如此愚蠢的问题。”
虽说他心里对谢文很是鄙视,但却还是解释道:“郎君有所不知,会稽虽然也是连日大雨,但并未成灾。”
“倒是临近会稽的三吴灾情严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横遭饿死,那些侥幸活下来的灾民为求生存,便逃来了会稽。”
“他们之中,有的顺江河漂流而来,有的浮海而至,到了会稽境内,也早已是饥肠辘辘,第一要紧之事,自然是寻食果腹,而最近的去处,便是离水岸不远的富庶田庄,哪里还有白费力气到会稽城中去乞食,郎君自然是遇不到的。”
听他说完,谢文顿时明白了过来,道:“如此说来,谢家的田庄里也接济了不少灾民?”
“倒也不多,只有百余人罢了。”江原回道。
“……”
闻言,谢文忽然陷入了沉思。
他上一世就对谢氏一族的历史有过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谢家在会稽有些产业,但并不知道其规模究竟有多大,也没有去深究过。
毕竟就算考究出来,也跟那时的他没有半毛钱关系。
然而现在却不一样了,他已经来到了东晋,成为了谢安的“子侄”,会稽不仅是谢家的大后方,也将变成他未来所依仗的大后方。
在当前门阀士族掌控天下的形势下,产业规模的大小,无疑是这个家族影响力大小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从现在谢家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来看,在会稽的产业规模,虽远远比不上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但比之一般士族,还是稍稍过之的。
毕竟谢家坐镇豫州长达十四年,所积累的财富名望,让谢家早已从刚过江时的无名小族跃升为朝野尊重的大族。
尽管还有一些如顾、陆、朱、张等江左望族看不起谢家底蕴浅薄,嘲笑其为新出门户,但实力的增长,却是没有人可以忽略的。
所以,当江原说到三吴灾情严重,而又对接济百来个灾民颇为不屑一顾,他的心里便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一个足以改变他和谢氏未来命运的想法。
沉默良久,谢文突然开口问道:“从东山到建康,最快要多久?”
闻言,江原先是一愣,颇为不解谢文为何会突然这么问,尽管疑惑,他还是回道:“若是快马加鞭,一日一夜之间,怎么也能赶到。”
说罢,他才好奇地问道:“郎君可是有急事要回建康?”
“那倒不是。”谢文微笑着摆了摆头,又道:“来,帮我研墨,我要修书一封。”
说罢,他端坐在书案前,将书案上的信笺纸拿了两张过来,取下一支狼毫小笔,看着江原研墨的样子,打起了腹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