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文武百官议论纷纷。

“最近可有精通春秋一道的大学者,大学阀至长安讲学?”

“这倒未曾听说,此文用典颇多,非有几十年的治学经验不可为之。”

“此文一出,以后儒家愈发事大难制!”

“盛极而衰,且让他猖狂一时。”

“虽然让儒家之人抢了先手,我等也不能落后,下去务必要将我派的大一统理论依据整理出来。”

百官中对此欢欣鼓舞者有之,忧心忡忡者有之。

却无一人敢指摘半句,这就是大道之音的威慑力。

最后众人将目光投向了皇帝,等待刘启揭开谜底。

此时,坐在龙椅的刘启脸也露出了纠结之色。

到底要不要将这封奏折的来历公布出去呢?

刘胜那小子呈这封奏折的用意,他大致能猜到几分。

令他在感慨之余,也对自己的这个幼子生出了一抹愧疚之心。

本来应该由他这个大人承担的责任,最后竟然还是幼子主动出面为他分忧。

想到这,心里颇不是滋味。

他对着身旁的宦者点了点头。

宦者当即朗声念道:“皇子胜,奏。”

哗~

“居然是云中王,刘胜?”

朝堂之,所有的文武百官脸都露出了不敢置信的神色。

相互再三确认了几遍,一众大臣才接受了自己并没有听错这个事实。

紧接着,众人的心中就生出了一个很大的疑问。

那刘胜竟能写出这般的文章?

如果换成其他人的话,他们或许早就出声质疑了。

但此事既然涉及到云中王刘胜,皇帝陛下又认可了。

他们要是出声,岂不是在质疑皇帝陛下。

所以,在短暂的喧嚣之后,众大臣默契的闭了嘴巴。

露出了一副聆听圣训的样子。

“皇子刘胜,奏有功,另赐金一千,缎五百匹。”

功必赏,过必罚,这是老刘家的传统。

景帝刘启这次算是难得的大方了一次。

众大臣们对皇帝陛下的这番话还是颇有异议。

不是说赏赐太厚,而是道之太薄。

如果此策是出自一个在野的学者之手。

凭此献策之功,至少也能混一个秩比二千石的官职当当。

如果此策是出自在场的大臣之手,那么可以说说九卿之位已经在向他招手。

这可一点都不夸张。

从长远意义来说,这篇文章为汉室的合法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往短了说,这也是为朝廷接下来的削藩行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要知道当今朝廷削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一是无先例可循,二是无理论可支撑。

所以才会一直折腾到现在,依然没有在朝堂统一思想。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