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老大的身上到底出了什么事,才使得皇帝位置旁落。
这也是压在朱元璋心里的一块巨石。
罢了,等见到朱郴那小子再说吧。
...
时间很快,转眼间一天时间过去了。
对比视频再次降临。
【对比开始】
【明熹宗朱由校VS明哀宗-朱海堤】
【第一幕】
【党争汹涌VS暴躁老哥】
天空中烫金的大字缓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两幅画面。
朱由校十六岁继位。
他从小就很聪明,并不是文盲。
他一边跟老师孙承宗学习经典文化,一边学着处理国家政务。
这时候,出现了了一个新党派明叫东林党。
东林众人,奉王阳明的经典为主旨。
遗憾的是,知行合一,他们只做到了知。
刚开始,他们还并不庞大,其中多数人也不是什么高官。
所以,他们能影响朝堂的唯一方式,就是骂。
骂朝中百官,骂皇帝。
久而久之,等到朱由校继位,东林党人在大明朝堂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在大明后期,想让一位官员倒霉,想要进入内阁。
只需要一个方式,那就是弹劾。
东林党人就充分利用自身口才优势。
疯狂的弹劾朝中百官,只要不是他们东林中人。
就必须给他弄下去,然后换上东林人。
毕竟东林人认为他们皆是君子,君子之间互相帮助,这不是很正常?
朱由校每日上朝,看见的不是百官处理政务,不是大明哪里需要赈灾,要怎么调派粮草,如何押送等具体事务。
东林人从不关心怎么做事,他们只关心做这件事的人不能是东林人,事情办不好容易吃瓜落。
更不能是其他人,办的好了,岂不是会影响东林的地位。
以至于,诺大个朝廷,没有办事的官员。
为此,朱由校多次训斥,然而吵声依旧,东林党人依旧我行我素。
他们认为,只要满朝都是东林君子。
大明不需要做什么事,自然天下太平,辽东的女真也会感叹大明满朝君子,从而不在侵略大明辽东。
朱由校三令五申,不许干某件事。
可大明的官员,尤其是东林党人完全不在乎。
他们每日不是吵架就是在吵架的路上。
他们不仅自己不做事,同时也让一些想做事的官员,做不成事。
甚至,还要给做事的官员泼污水。
他们从来不在官员的能力上说事,他们只从官员的道德品质上面找问题。
道德品质的问题,只要他们想找,就一定能找到。
找到之后,这件事就得换个人做。
然后,他们再重复这个过程。
当时,朱由校特简孙如游入阁。
特简是皇帝的专属权利,可以无条件批准一个人入阁。
然而,当孙如游进入内阁。
一批批的官员开始批判他,一封封弹劾奏疏放到了朱由校的案头。
朱由校崩溃了,为什么我连行使我身为皇帝的权利都不行?
之后,一项项政策,被这些官员拖延,批判。
结果就是,朱由校花了几千万两银子,数以万计的士兵百姓,两次辽东的大败,还有丢失的辽东。
他不明白,为什么不做事!
弹幕中...
“朱由校和朱由检,这俩人是兄弟吧”
“应该是,这么一看,朱由校竟然没有子嗣,所以兄终弟及”
“皇帝后宫嫔妃那么多,怎么会没有儿子?”
“难道讨论的不应该是那些个官员么,天天争权夺利,不干实事?”
“暂且还不清楚,慢慢看吧”
“看个屁的看,这不是当官的的天性嘛,都只想拿好处,不想担责任,卑鄙无耻!”
二号改造大明世界。
泉州郴王府。
杨士奇已经看呆了。
视频中的一幅幅画面,让他恶心到想吐。
他想不通怎么会有人这么无耻。
不止自己不做事,还给人使绊子。
就死命的拖大明后腿!
为什么呀!!!
难道你们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杨士奇发现他有点看不懂了。
“殿下,这...这是为什么呀”
朱郴摇晃着杯中的茶水,笑道:“还能为什么?皇权跟文官的争斗罢了。
文官想让皇帝听话,这样他们就能弄出来所谓的众正盈朝。
而朱由校不甘心当傀儡皇帝,想让官员办实事。
但朱由校的实事,在那些拖后腿的官员看来一点都不重要。
饿死一个村子,甚至是一县之人,都不重要。
就算是辽东女真打过来了,也不重要。
只要皇帝听话,他们这些‘贤臣’自然能收拾好大明江山。
可惜啊,这些人本事不大,局面自然一点一点败坏”
“原来如此”杨士奇恍然大悟。
他接着问道:“那殿下,到底该怎么解决呢?”
“废儒学!”
短短三个字,让杨士奇惊出了一身冷汗。
废...废儒学?
想他杨士奇自觉胆子够大了。
甚至心里都打算好了,就算殿下今后造反,他也一定想一个说的过去的名头。
比如奉天理,辟朝野之类的。
可是,废儒学
这个马蜂窝,他是连想都不敢想啊。
天下舆论都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读书人都是儒生士子。
一旦废除儒学,这...天下皆反近在眼前啊。
“殿下,这儒学是国之根本,不能动啊”
“嗯,你说的对”
“额...”
杨士奇无语了。
每次殿下不想跟人争辩,就会说这句话‘你说的对’。
“可是,你忘了,儒学要是真的是天地至理,华夏就不会有这么多朝代了。
说白了,儒学也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
手段无用,自然换一种方法,万一成了呢
杨士奇,你记住,天有四季,说明它时刻都在变化,人也要因时而变”
“殿下,臣受教”杨士奇郑重的拱手行礼。
此时,视频继续推动着。
朱海堤同样是十六岁登基。
当时的朝堂也陷入了一个怪圈。
那就是想要做事的太多了。
然而大明承平近一百年,外忧没有,内部百姓康乐,家家户户余量满仓。
满朝大臣自觉十几载读书,练得一身本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