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爷拿来笔墨,写了一份举贤书。
作为一名举人,他还是第一次写这个前朝就传下来的范体文,不免心中有些激动。
终于乡里有一个人值得写举贤书了。
他提笔,笔锋圆润,字迹颗颗饱满。
他在纸上洋洋洒洒地挥写,把冯渊吹得天上有地上无。
待墨迹干后,拿来印泥,他第一个盖上手掌印。
八个村子的主事也依次在自己名字上,盖上手印表示认同。
李老爷拿起纸张,吹了吹上面的墨渍,小心折起来,递给冯渊。
“这份举贤书,你交给县衙,县令盖上印戳后,表示县衙也认可了你,那时就正式有效了,以后官吏有事会直接来找你。”
冯渊伸手接过这份沉甸甸的纸张,感觉肩上担子很重。
乡绅不是退位制度,并不是说让冯渊进入士绅阶层后,李老爷就彻底失势了。
他的权利和能量都还在,对子辈的福泽也都还在。
李老爷无非是给太和乡找了个新的话事人,这样他就不用到处跑,而去现场调节纠纷这些小事,自有年轻后辈去。
有些富庶的大乡面积宽广,读书人多,每个村都有乡绅,遇到事情都是几个村的士绅,共同商量着来。
冯渊收好举贤书,转手对着所有村里主事拱手行了一礼。
众人纷纷起身回礼。
他直立起身,走到门口,对着院里太和乡的一众庄稼汉说道:“感谢各位乡亲抬爱,只是冯某如今并无功名身份,以后终有游学之时。但是只要我在太和乡一天,定当竭尽全力做好分内之事。”
庄稼汉子们点头,每个人心中想法不一。
有认可的,也有见其年轻,又无功名,不认可的。
不过此时大家都很识趣,没有人跳出来质疑。
冯渊说道:“兴学是一片土地的未来,我能尽的不过是一点绵薄之力。
“还是刚才那个意思,只是现在我的能力有限,暂时只接收太和乡范围以内的学子入学,我会出钱请好先生来教学生,不要学费。
“同时来上学的学生一人一天发放一文,每年农忙两个月,一天三文,每次月考头三甲10文奖励,年考头三甲100文奖励,后续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相应调整。”
听到此言,家中有孩子的庄稼汉子开心极了。
要知道漓阳县里的私塾,每年光学费就要一石(120斤)小麦。
小麦年景不同,价格不同,这几年小麦在涨价,一石约莫二两白银(2600文钱)。
一个学生一年光学费就占有自耕地的中农,全家十分之一年收入了。
更何况那些贫农?
而一个娃每年去上学就有三百多文,在家也不过干点死活,上学这钱和白捡的一样。
小院当中,有个庄稼汉子听闻举手问道:“既然上学有钱拿,那我女儿可以来要钱,不,上学吗?”
李老爷何等聪明的人,当然看穿了他的目的,这厮家里三女一儿,想通通叫来坐着挣钱罢了。
于是开口喝道:“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学问学来作甚?”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