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最终的实验结论之前,顾晨在心里确定一遍对应的术语。

辐射计测量的辐射是表象,根本是其中的放射性物质,正是它们带来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

故而,撰写报告的时候,顾晨将采用“放射性物质”取代“辐射”的说法。

而“x”只是顾晨猜测的未知有害物质的代号,它究竟是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顾晨目前并没有办法验证。

他这场实验做到的,只是对这个整体“x”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研究,得出一个符合整体“x”特性的实验结论。

所以,无论“x”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顾晨都将其看做一个整体,即用“x”代表其存在。

这个“x”就是除去“放射性物质”外唯一的有害物质。

顾晨确定好这些细节之后,他就开始撰写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末世之中,存在两种有害物质,一种是为人所知的“放射性物质”,另一种则是神秘未知的“x”。它们并存于当今环境中,彼此间存在特殊的关系。

即“放射性物质”可以减少“x”的含量……】

写到这儿,顾晨却突然愣住,他一时间不知道该用哪个词语形容这种关系。

用“减少”?似乎显得太过笼统,表明的只是一种结果,并不符合植物研究所任务的要求。

【通过实验,你已认识到,辐射并不是这场末世的唯一威胁。请继续你的实验,弄清楚这场末世的真正威胁所在,以及辐射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植物研究所的任务弹出来,顾晨反复品味其中蕴藏的含义,扮演怎样的角色?

顾晨绞尽脑汁,本来顺畅无比的撰写过程就此卡住,突然,他灵光一闪,想到一个绝佳的词汇。

他继续动笔,实验结论终于写下去。

【即“放射性物质”可以与“x”反应,中和其危害,反应后两者都将转化为无害。】

这次灵感的启发,自然是化学反应方程式。

两种有害物质进行反应,生成无害物质……顾晨都有些佩服自己的绝妙想法。

他本来就不清楚这其中真实发生的情况,用化学反应式来方便记载和解释,不仅形象贴切,而且……

而且刚好可以解释加热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反应条件!

【放射性物质与“x”可以发生反应,转化为无害,而反应条件是加热。】

这就是顾晨最终写下的实验结论,这次的实验对于他来说,意义重大。

首先是明确了“x”的存在,其次是简单明白了“x”与“放射性物质”可以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减少双方的危害。

别的不提,起码这次实验之后,顾晨就知道一点:

以后不要吃烤土豆,要吃水煮的。

未净化的井水煮过的土豆,将会只需要更少的阳光值就可以净化成无害。

如果向日葵会说话,它一定会对顾晨道谢:

“我向日葵一族携诸多阳光,感谢顾先生的节省之恩!”

满意地从头到尾欣赏一遍自己的实验报告之后,顾晨并没有停笔。

【待研究事项】

【测定“x”在土豆中的含量,以及其在其它情况下的含量。】

【研究为何“x”为何未完全与“放射性物质”发生反应。】

第二点的疑惑,正是源于实验组一之中的数据。

直到实验的最后,井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也没有被全部消耗,“x”也始终有一部分存在于土豆中。

这也正是为何煮过的土豆还是需要“1”阳光净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