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玄成,你再和我说说,这宁远大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有努尔哈赤现在到底怎么样了?”李世民现在已经知道袁崇焕是什么货色了,现在想搞清楚宁远大捷的真相。

“殿下,这你可就问对人了,我亲自参加了宁远的战斗,对这事可就太清楚了。”魏征咬牙切齿道。

“实际上,宁远大捷压根没打死努尔哈赤,实际上只是打死了努尔哈赤的大孙子。

我在战报中给陛下写过:我军发一炮,中奴酋大头目长孙哈兔,将其打死落马,贼众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而去。

被打死的是奴酋大头目的长孙哈兔,不是努尔哈赤本人。

努尔哈赤这个老畜生正活的好好的呢,还能四处打仗,去征服蒙古,一点事情都没有。

我曾经当过使者去看过努尔哈赤,他健康的很,一点毛病都没出。

殿下,你看,这袁崇焕没说自己打死了努尔哈赤,我也亲眼看到努尔哈赤一点伤都没受。

在场的人,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没有一个提到袁崇焕打死了努尔哈赤的事情。

明清两大当事集团都没有宣传这件事,这是极为不正常的。

因为要是真的打死了努尔哈赤,双方都会大力宣传,而不会像现在一样无动于衷。

相反的,现在没人说。

可袁崇焕和努尔哈赤死了几百年以后,就有一群人说袁崇焕打死了努尔哈赤,可见其用心之狠毒。

而且殿下你看,八旗兵在宁远退军后,趁机攻克并屠杀觉华岛,随后努尔哈赤撤军后,又亲征了蒙古喀尔喀部,七月才患了毒疽,九月去世。

但清朝早期的史料与明朝的奏报多有冲突,比如顺治年间,台湾明军曾有击毙清朝大员的记录,不久顺治去世,明军怀疑击杀了顺治,但清朝毫无此类记载,相信殿下已经知道大概情况了。”

魏征这么说,李世民就听明白了,一群人把野史当成了正史,看来背后推动这件事的利益集团很大。

举个例子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当年白袍小将薛仁贵跟着李世民征高句丽。

在驻跸山大战的时候,薛仁贵一马当先,杀入高句丽军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高句丽弓手组织了一波无差别弓箭覆盖,射中了薛仁贵三箭。

但是薛仁贵的盔甲很好,实际上三箭都被薛仁贵的盔甲弹开了,根本没有伤到薛仁贵。

于是高句丽的史书就记录“发一箭,中唐军一小将。”

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被朝鲜人传成了“发一箭,中唐军一上将”。

为了凸显自己祖宗的牛逼,朝鲜人直接改成了“发一箭,中唐军天策上将。”

后面越来越离谱“发一箭,中天策上将,射瞎李世民一只眼。”

到了影视剧改编的时候,剧情就成了这样。

高句丽将军射了一箭,刚好射中了李世民的眼睛,让李世民成了瞎子。

于是唐军士气大跌,溃败而逃,走投无路的李世民只能向高句丽投降,割让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来换取活命的机会。

李世民回去以后没几天,就直接死了,于是这个射中李世民的高句丽将军就被一阵吹捧。

这种剧情的离谱程度,简直超出了李世民最狂野的想象。

然而真的有很多傻棒子对此深信不疑。

棒子的剧情是李世民割让了长江以北所有的土地。

阿三的剧情是李世民割让了长江以南所有的土地。

那么问题来了,大唐帝国哪里去了?

真实的历史就是,薛仁贵中箭,但是压根没射穿盔甲。

李世民根本就没有在高句丽受伤,他的死因是自己吃仙丹吃死的。

但是棒子坚决不肯接受这种说法,坚称李世民是他们射伤最后弄死的。

无语吗?

这是相当的无语啊。

吹牛逼也不能这么吹啊。

但是没有办法,和某些蠢货是讲不明白道理的。

棒子说,李世民割让了长江以北所有的土地。

阿三说,李世民割让了长江以南所有的土地。

如果这玩意能是真的,那么就应该是棒子和阿三隔着长江开战。

换李世民说,他们两个也别拍别的电视剧了,就拍一个棒子和阿三隔着长江开战的剧情,那一定是相当炸裂的。

所以说,袁崇焕炮毙努尔哈赤的剧情,就和上面的一样离谱。

如果真的有人相信这个,那么他也应该相信,李世民将长江以北的土地都割让给棒子,将长江以南的土地都割让给阿三,最后阿三和棒子隔着长江开战的事情。

这些实在是太过于炸裂,以至于李世民的三观都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

“那么宁远大捷的真相呢?胜败到底如何?”李世民继续发问。

“殿下,我现在还记得这场战争,情况是这样的。

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军抵达宁远城下,在城北五里处,占道安营布阵,准备攻城,明军的西洋火炮炮击后金大营,八旗兵立时伤亡惨重,被迫将大营向西移动。

二十四日,八旗兵开始正式攻城,也是整个宁远之战最危急的时刻,努尔哈赤率军猛攻宁远城,明军依靠西洋大炮、铳炮、药罐、雷石,令八旗兵死伤惨重。

努尔哈赤被迫移师进攻城南,以楯车为掩护,在城门角防守薄弱处,凿出四个大洞,宁远城危在旦夕,明军和八旗兵展开血战,最后明军守住了缺口,随后担土搬石,堵住缺口,始终将八旗兵牢牢地挡在城外,战至深夜,八旗兵被迫撤兵。

二十五、二十六日,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又连续攻城两日,在明军的猛烈炮火下,八旗兵死伤惨重,在城外留下大量尸体,二十六日,八旗兵从宁远城下撤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宁远之战打赢了,我们实际上打输了,而且是大输特输。

我们大明真正的损失来自于觉华岛。

觉华岛距离陆地十八里,面积十三点五平方公里,成为天然的后勤基地,又是重要的港口,从山东半岛支援辽东的物资,经由海运而存放于此。

觉华岛的军民,在努尔哈赤攻击宁远之时,就已经在做防备。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海水结冰,参将姚抚带领军民日夜凿冰,凿出一条长达十五里的冰壕。但天气太冷,很快又结成冰。军民只得日夜不息,合力凿冰,指头冻僵到掉落亦无知觉。

二十六日,后金万余骑兵踏兵进入觉华岛,觉华岛上有军民合计不到两万人,但多为后勤人员,哪里是后金骑兵的对手。后金将军队分为十二队,每队千人左右,对整个觉华岛上的明军展开了大屠杀,明军辅兵(实际上都是卫所兵)有七千多人,商民七千多人,全数被杀。后金在觉华岛上损失多少呢?仅仅是二百六十九人。

觉华岛上的物资全数被毁,两千艘船全数被毁,船只为何不跨海逃离呢?海水已经结冰,船只寸步难行。岛上的粮仓多达千余处,每仓都有屋高,全部被焚毁。

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不清楚觉华岛是有特殊意义的。

当初孙承宗提出修宁远城,许多有头脑的官员就提出质疑,如张应吾就质问道:宁远孤城,一旦被攻击,何以接应?

而邢慎言也苦口婆心劝告说“就算应该守,也要分出轻重缓急”。

兵部尚书王在晋正是基于这些相对理性的意见,竭力反对在关外宁远等地修筑孤城。

而当时孙承宗就是用觉华岛作为挡箭牌,他的意思是用百万多的金钱,来修筑宁远,附近就有觉华岛,正好可以和宁远形成犄角之势,互相配合。

一旦后金来打宁远的话,觉华岛上的军队,就可以绕到金兵的后方去进行攻击。

但事实表明孙承宗这种设想完全就是一厢情愿,痴人说梦,觉华岛根本没有起到他说的这种犄角牵制作用,反而先被彻底击溃。

天启六年初期的这场宁远战役,杀敌二百,自损数万,这按照任何标准来看,都是一场惨败。

明方之所以宣传为大捷是因为此前如袁应泰时期、王化贞时期,往往后金一来,就有内奸叛乱献城,而这次不管怎么说,到底是齐心协力守城守了几天,后金也撤退了,城池没有丢。为了鼓舞士气,所以宣称大捷。

而之所以没有内奸,其实也和孙承宗从天启二年开始对军队的整顿有关,不能把功劳算在袁崇焕的头上,实际上应该是孙承宗的功劳。

我回顾战役经过的时候,觉得最值得注意、最为奇怪的是,在觉华岛被击溃之后,后金也没有选择继续围困宁远孤城,而是打道回府了。

这很不正常,也不符合努尔哈赤的用兵原则。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