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好处理,上京城所有官员都不处理。只等着明年春暖花开,这些人自行离开。

然后这些人发现家乡土地越发贫瘠,收成不好再遇天灾,秋后继续北上,来年初春再次离开,时间长了,难民如同候鸟,被列入自然现象,再没有人关注过,连施粥的人家都没了。

可这些人却在逐年增多,占据的地方也越来越广,时间长了,势必冲击上京城。

……

康睿也明白,但他更知道现在不是处理这件事的最佳时机,国库空虚,上京城势力繁杂,这件事,要等到太后还政,皇上急需政绩的时候才是契机。

上辈子,他临危受命,当时皇上刚刚亲政,所有人不信任皇上的政策,更不觉得皇上有这个能力治理好已成顽疾的问题,众官员避之不及。

他无奈接过来后,也以为会困难重重,谁知道皇上铁了心治水,连下七八条政令,举全国之力也要出政绩,流民问题才略有小成。

再后来,林清远占据三河九江。

康睿不愿意想到他,心烦!

可也不得不说,林清远后来也是殚精竭虑半生收拾这个烂摊子,得罪了北方所有的商户,耗时七年,才奠定了鱼米之地的根基。

可见这件事不好做,而且吃力不讨好,所需银钱更不是一个小数目,国库耗尽也只是小成。

所以,现在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康睿下衙后头昏脑胀,也得容忍着不断上门乞食的乞丐,一波接一波烦不胜烦!

康睿昨晚没睡好,初语的事和赶工修复的书让那些乞讨者的噪音成了微不足道的一环。

“早。”

“早。”

内务监将需要润色的帖子送到翰林院。

《论修筑水利的利弊》的朝本被钱学士拿出来商议。

状元康睿、榜眼孙谦可破格参加。

中途,康睿压住了顶头上峰周礼欲签字的手。

周礼蹙眉,怎么?这折子有理有据,可润,何况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康睿觉得上辈子周礼死的快,不是没有道理,太后不支持、皇上志不在此,一再联名上书只会让太后不高兴,他敢说翰林院几位老油条谁也不会签。

康睿压低声音:“学士大人都没拿。”周礼为人不错,虽迂腐,但看重学问,也看好他。如果他没有办法遇到初语,康睿还需要周礼。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