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前一路都说清楚了,李杏儿投奔的亲戚是她舅舅家,姓陈名大器,早年家中费力供他读书,考中了秀才,现今凭着给大户人家当西席养家糊口。舅母刘氏是姥爷姥姥在世时候乡下的邻居家女儿,育有表妹一人,早年父母在世时候时有拜访,不过两家相距太远,所以自李杏儿她娘嫁人后没见过几次面儿,十几年来只靠书信往来。

俩人一路打听询问,期间打跑几波小贼、拍花子,于城东处的小巷子里寻到了地方:巷子宽约五尺,路上石砖陈旧,白墙斑驳,偶尔墙缝里冒出一簇两簇野草,为这灰扑扑的巷子增添几分绿意。巷子口屹立一棵大树,适逢春日,青翠繁茂,麻雀儿叽叽喳喳,树下一圈儿小板凳儿,坐着五六位妇人,一面儿拉着家长里短一面做着针线活儿,叽里呱啦好不热闹。

“叨扰了,大嫂子!这巷子可有一户人家主家叫陈秀才的不?”李杏儿上前询问道。

妇女们在见到二人时候便停下了讨论,好奇地上下打量着白娡她们,其中一个年纪约莫三十多的褐衣妇人放下针线活,回道:“倒是有一户陈秀才家的,就不知是不是你们要找的。小娘子是寻他们有事儿?”

李杏儿舒了口气,笑道:“可终于找着了!”又对妇人道:“奴家是来投亲的,这陈秀才是奴家的舅舅!”

妇人们一听,更热闹了:“哟,外甥女儿投亲啊!”

“小娘子带着罩子,是规矩人。”

“说的是啊……也不知相貌如何?看着挺那啥‘文皱巴’的,老话说的没错啊,‘外甥肖舅’!”

“嘁,婶子不懂就别瞎说,显摆不行还露了底儿!那叫文绉绉!”

“啊哟,怕是家里出事儿了来投亲呢!不然好好一姑娘孤身一人出门做啥?”

“对呀对呀!”……

还是那褐衣妇人伸出手,指着巷子某个方向,出声道:“沿着这条路一直走,第二个路口右拐,然后再左拐,左边数过去第三扇门就是了!陈秀才今日不在家,陈家娘子在家的。”

“多谢大嫂子指路!”李杏儿欢喜地盈盈一拜,与白娡去寻陈家。

一路过去,很快便找到了陈家门,李杏儿立在门口,面上浮现犹豫之色。

“怎么?怕什么?”白娡看她并不上前,便主动去叩门,“有人在家么?有人在家么?”

敲了一会儿,里面传出一叠声道:“来了!来了!是谁敲门呐?”很快木门从里面打开条缝儿,一位面色暗黄年约四十左右的中年妇女探出头来,皱眉瞧着来人,眯着眼问道:“老奴没见过你们,你们二人找谁?有什么事儿?”

李杏儿整整衣袖,拜身道:“这里可是陈秀才家?奴家是他外甥女,家中出事后大哥嘱咐奴家前来寻亲,此前应与舅舅通信说明过,麻烦嬷嬷进去禀告声,李杏儿在此谢过!”

那妇人听完顿住,结结巴巴道:“俺……老奴进去禀告一声,娘子你稍后。”说着把门合上,脚步匆匆离去。

过了片刻,白娡耳朵一动,道:“人来了。”不等李杏儿如何惊讶,果然门再次被完全打开,从中走出一位三十多岁面容整洁衣着简单的妇女,身后跟着那方才开门微微弓着腰的嬷嬷。

“这确是陈秀才家,娘子可是李杏儿?”

“奴家便是!身旁这位是与奴家结伴同行的好友白娘子。”李杏儿上前行福礼,面色激动。她从包袱里急急摸出准备好的文书等交于妇人查看,陈刘氏接过看了几眼,微微点头,道:“果然是我外甥女儿!长得与你舅舅还有几分相似呢!”话风一转,语带怜惜道:“可怜的杏儿,我是你舅母,你这一路可受苦了哇!”

李杏儿闻言也是眼中泛红,想起这一路上遇到的难处,早前父母离世的种种,不禁泪从中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舅母!”俩人如此哭了一会儿,白娡与那嬷嬷是劝了又劝,总算俩人收了眼泪进门去。

陈家住的是两进的小院子,较为陈旧,进门便是堂屋,与后院之间隔了个小花坛,花坛里种了几种常见绿植,拾掇得较为得体。一行人依次坐下,陈刘氏与李杏儿契阔了一番,借机介绍了白娡的身份,白娡顺势递上路上买的各色果子点心等特产,又包了一封钱,只说需借住几日,陈刘氏推拒两番便收下了。而后俩人说起这些年的往事,又开始两眼泪汪汪,等追忆结束,已过去半个多时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