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为‘驾崩’。

驾崩,也叫做崩、山陵崩。

《汉书·高帝纪》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

《汉书·外戚传》太后持天下八年,病犬祸而崩。

《后汉书·舆服志》天子或皇太后出,有大驾、法驾和小驾。

‘驾崩’有‘皇驾崩塌’之意。

古代皇帝死后之所以叫驾崩,是因为皇帝被称之为万人之上,由万民拥戴,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驾崩就是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死,在古汉语里也是有等级的,不同职级有不同称谓,如大夫死为‘卒’,天子死为‘薨’,‘驾崩’是再后的叫法,有‘皇驾崩塌’之意。

《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唐代礼制规定:凡丧,二品以上称毙,五品以上称卒,后六品于庶人称死。

驾崩,也叫做崩、山陵崩。

宾天,是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死亡的天子(皇帝)一般称大行皇帝。

宾天典故出于黄帝,相传黄帝最后乘龙返回天界离开人间,称‘龙驭宾天’,故宾天也成了天子死亡的委婉说法。

宾天有时也可指达官贵人之死,而非仅针对天子。

(例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

——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