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选择皇帝。
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下定了决心后,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
赵祯提起御笔,亲自起草设置内阁的诏书,一边写,一边在心里想着:“本想恢复三省六部,让百官名实相副,但既然吕夷简不太愿意,那就算了,直接设立内阁,让他给朕背锅。”
“三省制虽然分工明确,但都属于相权范畴,群相决议后,由中书省起草,交门下省审核,最后付尚书省执行,一道诏书要在三个部门之间流转,且门下和中书若有分歧,就会相互踢皮球,极大影响执政效率。”
“内阁就简单多了,这属于皇权范畴,军政财三大务,本来就要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批答后的劄子,盖上章就具有最高效力,理论上来说,根本不必再让任何人或部门审核,交付门下给事中也无非是查查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歧义之类。”
“如今,把送到朕书案上的劄子,由内侍们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整理后,全部送入内阁,由辅臣决议,首辅批答,把最终处理建议贴在奏札上,朕用红笔批个准字,再盖個章,让它直接生效。”
“从今以后,凡是出了内阁的公文,直接交付有司执行,无需再转去任何机构审核,政出一门,可以大幅提高执政效率。”
“至于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可以安排督察御史去各司坐班,对各司长官进行考评。”
“效率高、执行力强的机构,年底给其长官下一道敕书表示褒奖,顺便发下年终奖。”
“效率低、执行力差的机构,年底给其长官下一道敕书进行申斥,顺便把他的年终奖剥夺,作为其掌管该司不力的处罚。”
“每年年底,朝廷各个机构内部都要搞任务量公示,凡是干活少的官员,都要按比例扣除年终奖,省下的钱拿出一部分发给干活多的官员。”
赵祯一边愉快的写着诏书,一边在心里思考着该如何持续而稳定的剥削压榨大宋官员。
……
很快,数份诏书草稿全部写好。
第一份诏书,设立内阁,地点设置在垂拱殿旁的一座阁楼,主要圈定内阁辅臣的职权:票拟之权。辅臣一旦入阁,便不能再上奏,只能对其他臣子上奏的公文进行票拟,一个人不能既要又要,必须给出明确的限制。
第二份诏书,撤销吕夷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差遣,授予‘入内阁票拟军政财事’的差遣,加授贴职‘昭文馆大学士’。
第三份诏书,撤销张耆‘枢密使’的差遣,授予‘入内阁参议军政财事’的差遣,加授贴职‘监修国史’。
第四份诏书,撤销晏殊‘参知政事’的差遣,授予‘入内阁参议军政财事’的差遣,加授贴职‘集贤院大学士’。
第五份诏书,撤销夏竦‘参知政事’的差遣,授予‘知枢密院事’的差遣。
剩余的诏书,则是让两府重臣以‘同平章事’的头衔,出京知府州。
钱惟演知河南府;陈尧佐知永兴军;范雍知陕州;赵稹知河中府。
赵祯拟将两府宰执们全部升官,但却并没有草拟任命中书门下的新长官。
相位空悬,换个玩法。
首相吕夷简入阁任首辅,首相和首辅,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在皇帝无法理事的情况下,首相可以暂时摄政,而首辅则完全没有这个可能,票拟权必须依附皇权才能生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