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朱仙镇,时初蒙先找了个住的地方,好在这时候没什么游客和外来人,而且当时的旅游发展也并不火热,民宿经营也并未拓展开来,时初蒙来此能够住下,全靠村民的热情款待,但是时初蒙还是坚持给了住宿生活费用。
然后第二天,6月30日,时初蒙通过村民找到了一个木版年画的匠人大师,朱老爷子,是木版年画一代宗师,已经七十多了,仍然在传道授业。
据说其手艺是家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当地许多匠人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也都曾在其门下学习,没在其门下,那就是在徒弟徒孙门下学习,可以说朱大师就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一块老字号招牌。
时初蒙当即前往拜访,还拿了点水果,也没带什么贵重的东西。
到了之后时初蒙先是请教关于木版年画的一些信息。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于咱们汴京,差不多都在我们这个朱仙镇还有周边地区。”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人都前往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丰富了年画的创作。再加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业自此推向繁荣,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形成了我们的木版年画。”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当时镇上就有300多家生产户。”
“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民国初期,镇上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鲁、徽、冀、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隆。”
“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1949年后,汴京城先后成立了年画社、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至此,时初蒙才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历史渊源深厚,发展也可谓一波三折,能留存下来全靠祖祖辈辈的传承和发扬,还有坚守。
“再说这个木版年画,它本身就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因此也就别于历代宫廷文人画温文尔雅的格调。它线条粗犷奔放,构图讲究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装饰效果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
“再说我们匠人的手法,祖祖辈辈吸取了传统绘画技法及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点: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基本不留空白,能做到主次分明,主体突出,不繁琐,表现出匀实对称图案的装饰味道,使每件事物都能清楚地表现主体并为主体服务,画面的安排,不会使人感到有不合情理之处,从而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
“但是啊,咱们对人物的衬景也不作着意描绘,只以简洁明快夸张的手法处理画面和刻画人物形象的。而对神祇的形象塑造,特别突出头部形象,身体比例夸张,这样更有感染力。人物的面貌健美英俊而不带媚色,是这项手艺最突出的特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