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寒意。他手中的宝剑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怒火,静静地躺在鞘中,等待着出鞘的时刻。李儒匆匆走来,语气急切地说:“主公,此时事态未明,不可轻举妄动,否则恐生变数。”
袁绍,他的目光如同刀锋一般锐利,手中的宝剑宛如他坚定的意志,他在百官面前大声告别,随后转身离去,将节杖悬挂在东门之上,他的身影在夜色中渐行渐远,朝着冀州的方向急速驰去。
董卓转向太傅袁隗,语气冷冽:“你的侄子,确实无礼至极。然而,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暂且放他一马。至于这废立之事,你以为如何?”
袁隗身体微微颤抖,但仍尽量保持镇定,回答道:“太尉的高见,自然是无懈可击。”
董卓的目光在群臣身上扫过,声音如雷:“若有任何人敢阻挠我的大计,休怪我董卓不客气,军法无情!”群臣被董卓的气势所震慑,纷纷跪地表示:“我等愿意听从太尉的吩咐。”
宴会结束后,董卓转向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琼,问道:“你们看,袁绍此去,会掀起什么风浪?”
周毖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袁绍虽然离去,但他的心中充满了不满。若是我们追捕得太紧,恐怕他会狗急跳墙。袁家四世积累的恩情,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他能够聚集豪杰,号召英雄,山东之地,未必能稳操胜券。依我看,不如宽恕他,甚至可以任命他为郡守,以此安他的心,也免得生出是非。”
伍琼也点头赞同:“袁绍虽然善于策划,但缺乏决断力,不足为惧。我认为,加封他为郡守,正是收服民心的良策。”
董卓沉默了一会儿,最终点了点头。他决定采纳两人的建议,立即派人前去,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这样,既可以避免眼前的冲突,又可以稳定袁绍的心态,为未来的局势留下一丝转机。
九月的朔风送来了凉意,嘉德殿上,皇帝刘辩被请上了殿堂,文武百官齐聚一堂,等待着接下来的一幕。董卓手中紧握着宝剑,眼神凌厉,他站在众人之中,高声说道:“天子柔弱,不足以治理天下。今天,我有一份策文,应当向大家宣读。”
于是,董卓命令李儒上台朗读策文。李儒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他读道:“孝灵皇帝早早地就抛弃了他的臣民;如今皇位有了新的继承人,四海之内都在殷切期待。然而灵帝天生轻佻不稳重,缺乏应有的威仪和严肃,居丧期间更是懒散怠惰:他的不良德行已经昭著,不配享有至高无上的皇位。皇太后缺乏母仪之范,处理国政杂乱无章。永乐太后突然去世,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天地的纲纪,难道就没有缺失吗?陈留王刘协,圣德昭彰,恪守礼法;居丧期间表现出深深的哀戚,言行举止皆端正无邪;他的美誉传遍天下,理应继承伟大的帝业,成为万世的统治者。现废除皇帝的称号,降为弘农王,皇太后应归还政权,我们请求拥立陈留王为新的皇帝,以顺应天意和民心,慰藉亿万生灵的渴望。”
李儒读完策文后,董卓大声命令身边的侍卫将皇帝刘辩扶下宝座,卸去他的玉玺和绶带,让他面向北方,长跪在地,自称臣子,听从新皇帝的命令。接着,董卓又呼唤太后卸去皇后的服饰,等待新的旨意。
皇帝和太后都放声大哭,群臣们无不动容,悲痛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幕,无疑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天下大势,从此有了新的变化。
在殿堂的台阶下,一位大臣怒火中烧,他大声吼叫:“贼臣董卓,竟敢做出欺天之举,我愿以颈血溅洒于你!”他挥舞着手中的象简,勇敢地冲向董卓。
董卓目眦欲裂,愤怒至极,他大声命令武士将该大臣制服。这位大臣原来是尚书丁管,他的眼神坚定,毫无畏惧。董卓下令将丁管拖出去斩首。
丁管一路上高声骂不绝口,他的神色从容,毫无改变,即使面对死亡,他依然保持着一名忠臣的气节。
后来的人为之感叹,写下了诗句:“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诗中赞扬了丁管的忠诚和勇敢,他在乱世之中,依然坚守正道,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董卓请陈留王刘协登上大殿。群臣纷纷行礼朝贺,场面一度庄严肃穆。董卓随后命令将何太后、弘农王以及帝妃唐氏送至永安宫,妥善安置,同时封闭了宫门,严禁群臣擅自入内。
年轻的少帝刘辩,仅仅在四月登上了皇位,然而到了九月,就被迫退位。董卓所立的陈留王刘协,字伯和,是灵帝的次子,也就是后来的献帝。当时他只有九岁。董卓宣布改元初平,以此标志新的纪元。
董卓自封为相国,他的权力达到了巅峰,赞礼时不需要报名,上朝时不需要快步,甚至可以带剑穿履上殿,他的威势和福禄无人能比。
在董卓掌握大权之后,李儒劝说他提拔使用有声望的名流,以此来赢得人心。李儒还特别推荐了才子蔡邕。董卓听从了李儒的建议,下旨征召蔡邕。
然而,蔡邕却不肯前来。董卓大怒,派人传话给蔡邕:“如果你不来的话,我就灭你全族。”蔡邕闻言,惊恐不已,只得收拾行囊,应命前往。
董卓见到蔡邕,却是大喜过望。他看到了蔡邕的才华,决定重用他。在短短一个月内,蔡邕的官职连升三级,最终被拜为侍中,董卓对他极为亲近和看重。蔡邕的才华和名声,使得他在董卓政权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但也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永安宫中,少帝刘辩、何太后和唐妃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衣服和食物都逐渐变得匮乏。少帝心中充满了悲愤和不舍,泪水几乎不曾干涸。
某一天,少帝偶然看到一对燕子在庭院中飞翔,这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吟出了一首诗: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时常派人探听少帝的动静。这天,探子将少帝的诗呈给了董卓。董卓阅读完毕,冷笑着说:“他心怀怨望,还作诗抒发,杀掉他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了。”
于是,董卓命令李儒带领十名武士,前往永安宫,执行弑帝的命令。这一刻,少帝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他在永安宫中的日子,即将走到尽头。
少帝刘辩、何太后和唐妃正站在楼上,宫女急匆匆地前来报告说李儒到了。少帝闻言,脸色大变,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李儒带着鸩酒,恭恭敬敬地献给少帝,但少帝并不知道这酒中藏有剧毒。他询问李儒这是为何。李儒假意回答:“春天阳光和煦,董相国特意备上了寿酒。”何太后在一旁冷冷地说:“既然是寿酒,你为何不先喝?”
李儒闻言,脸色一变,凶相毕露,他大声问道:“你不喝吗?”随即命令身边的武士将短刀和白练放在少帝面前,威胁道:“如果不喝,就领受这两样东西!”
唐妃见状,连忙跪地求情:“妾身愿意代替皇帝饮酒,请放过母子二人的性命。”但李儒冷笑着拒绝:“你是什么人,敢代替王上死?”
随后,李儒将酒杯递给了何太后,冷冷地问:“你愿意先喝吗?”何太后愤怒地大骂何进无谋,引狼入室,导致了今天的悲剧。
李儒不断催逼少帝,少帝无奈地说:“容我与唐妃和太后道别。”随后,少帝悲痛欲绝,唱出了一首挽歌,歌词如下:“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这首挽歌不仅是少帝对自己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整个汉朝衰败的哀歌。在李儒的逼迫下,少帝的命运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终点。
唐妃眼见无法逃脱,也唱出了自己的挽歌,歌词如下:“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歌罢,少帝与唐妃相拥而泣,他们的哭泣声在永安宫中回荡。
李儒见状,怒不可遏,他大声叱责:“相国正在等待回报,你们却拖延时间,你们以为谁能来救你们吗?”何太后面对李儒的凶狠,毫不退缩,她大骂:“董卓逼我母子,皇天不佑!你们这些助纣为虐之徒,必当灭族!”
李儒听后,愤怒至极,他双手紧紧抓住太后,把她直接从楼上推了下去。唐妃的哭声中断了,太后的生命也随之戛然而止。李儒命令武士将唐妃绞死,然后强迫少帝喝下鸩酒。少帝在绝望中饮下了毒酒,他的生命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永安宫中,曾经的皇室繁华如今变成了血腥的悲剧。少帝、唐妃和何太后,他们的死亡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也是汉朝统治悲剧结束的开始。
董卓得知少帝等人的死讯后,下令将他们葬于城外。自此,他每夜都潜入宫中,奸淫宫女,甚至夜宿在龙床上,彻底颠覆了皇宫的尊严和神圣。
董卓的暴行不仅限于宫中,他曾带领军队出城,行至阳城地区。正值二月,当地的村民在进行社赛,男女老幼齐聚一堂。董卓下令士兵将村民包围,将他们全部屠杀,抢夺他们的财物,将妇女掠走,装载在车上。他还命人将一千余颗人头悬挂在车下,将车队的首尾相连,返回都城,宣称自己大胜贼人。到达城门外时,董卓命人焚烧人头,将妇女财物分给士兵。
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目睹董卓的残暴行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平。他曾在朝服内穿着铠甲,藏匿短刀,意图找机会刺杀董卓。一日,董卓入朝,伍孚在阁下迎接他,趁机拔刀直刺董卓。董卓力大,双手紧紧抠住伍孚,不让其得逞。此时,吕布赶来,将伍孚揪倒。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