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小插曲并未引起沈默之的注意。他单手托腮,斜倚在几上,思绪还停在冠礼上,想着祖父为什么急着给自己行冠礼。天监初年,武帝定制,年满二十五岁者,方许出仕。即使是甲族高门,享有优遇,也须年至二十,方可出仕。沈家的子弟,也大都是弱冠登仕。所以让我十四行冠礼,当然不是为了出仕。而舅娘所言十五行冠礼者,多是帝王或太子。因皇权衰微,政权多由外戚或权臣掌握。幼主为了不使皇权旁落,利用礼制,天子既冠,则当亲政,不当委政大臣,顺理成章夺回大权。虽然自东晋末士族的政治地位江河日下,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果皇权过分扩张,触犯士族的利益,那么撼动政治局势,摧毁君主也无可厚非。啊,这不正是六朝的魅力所在吗?既是政治上最黑暗的时代,也是精神和艺术上最解放、最自由、最浓情的时代。遐思遄飞之际,他也无暇细想自己十四行冠礼背后的深意了。

天色阴暗,淅淅沥沥下着雨。谢览站在廊下,静静的看着庭前桃花。只有手中信札反复展开的折皱,显示着他的心绪并不像外表显示的那样平静。微微的叹了一口气,他又将信札展开,借着廊下纱笼灯火再次细读。沈约在信中邀约他两天后至芙蓉渡共游苕溪,不管他去不去,沈约都会等他。

他知道沈约不受至尊宠信,自己和其私下联系,必为朝廷忌讳。可惜自己发愿官做到侍中便止,再不升迁。而此职在出任吴兴前已做过。他现在是无求于人,也就无惧于人,可以随心所欲,做些从前不敢逾矩的事。想到此入了书斋,坐在几前提笔写道:“台城一别经年,正思风采,忽捧鲤素,言语淳淳,新词叠叠。蒙公相召,欣然规往……”写罢吩咐小吏连夜送信。

小雨东风,朝雨打在蓬窗上,侧侧有声。沈约独坐舟中,闻着绿釉博山香炉散发的百和香味,微微醺然地靠在小几上。虽然水路舒适,到底是上了年纪,听着雨打船声,竟是小睡一会儿。不料梦到女儿明月轻轻拍着他的肩膀:“谢郎到了,阿父怎么还在睡觉呀?”遂惊醒。恰巧仆役掀开竹帘禀道太守到矣,沈约移步舟外,踏上渡口岸边。谢览正顺着小梯从牛车上缓步下来,身后的小吏打着油纸伞,不让小雨淋湿衣裳。他接过油纸伞,挥手让小吏离去,其姿态优雅,风流无比。沈约见此都忘了对他的怨恨,不由的想到萧衍对他的评价:“此人有如芳兰,想来当年的谢庄便如此吧。”

“经年不见,沈公风采峭整,真是老而愈健,春山可望呀。”

“我年已古稀,两眼茫茫,四肢沉沉,牙齿凋落殆尽,一日三餐唯食粥耳。如今我已是风烛残年,行将落暮,自觉此生没有什么遗憾的。只是念着膝下的孙儿,怕是无法见到他们成人娶亲。”

谢览不解沈约所言孙儿何事,不敢妄言,唯唯诺诺。沈约只是道:“此处不是谈话地,且入舟中说话。”

移舟入苕溪,舟动青波,舟子放桶自江心取水。两人坐舟中,煮茶自饮,暖身驱寒。半响,沈约说:“前些时日,家中收拾旧物,偶的一诗笺,与君有羁绊,请君一阅。”从袖中取出诗笺递与谢览。

谢览打开折叠的诗笺,其上曰:“玉钗空中堕,金钿色行歇。独泣谢春风,孤夜伤明月。”明月、明月、是明月呀,谢览心如刀割,紧紧捏着诗笺,感伤落泪。抬首转向博山香炉,泪眼望去,烟缕缕,雾濛濛,恍惚回到初见明月时。

建武五年,是月上巳,阳气和暖。明帝在祓禊堂宴请公卿,许是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破例允许公卿们可携家人女眷于此修禊。父亲谢瀹此时酗酒病重,身为家中的长子,本因在家照顾父亲。奈何妻子钱塘公主见家中气氛沉闷,有意借着此次修禊让他出来散心。不忍违拂妻子的心意,遂与她共赴宴。祓禊堂中,明帝脸带病容强撑着主持宴会,让他心中更是忧郁。看着妻子在亲戚处如鱼得水,他悄悄的离席,漫步天渊池边。这里多是官职低阶者或是大臣的家人们在此饮宴、雅集。他不欲接触,只拣着僻静的小路走,不知不觉到了景阳楼。楼前高台居高临下,附近的景色一览无余。池边桃柳相依,春风吹拂,落英缤纷,恰如红雨落满游人的衣裾。忽然一群青春洋溢的少女跑出来,在那儿,有的嬉水,有的摘花,有的唱歌,有的跳舞。中有一少女,尤为出众,梳着回心髻,上穿合欢花纹饰的紫襦,下着茜裙。那脸蛋温润如玉,眉际间有如烟雾迷濛,最吸引的人是那双明眸,顾盼有神,自有一股清丽。又隐约听见旁边的女伴呼唤她的名字‘明月。’

“明月,明月,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览优雅的吟咏着祖父的诗歌,心中赞道:“真是个美如月神般的女子。”

这时沈约的声音打破了他的回忆,只听见:“明月是我的掌上明珠。她涉世未深,被汝花言巧语所蒙蔽。暗结珠胎时,我才知道。追问孩子的父亲是何人?她却为汝着想,始终不肯告诉汝的名字。直到离世前才告诉我。”

谢览悲声道:“沈公,此生无憾,唯负明月深情。”

沈约尚不罢休,厉声指责道:“高门多慎婚,门户求素对。永嘉年间,王谢初至江左,思结人情,求婚陆玩。陆玩说‘小土丘长不了大松柏,香草与臭草是不可能装在同一个器皿中的,我陆玩虽然不怎么样,却也不能领头做违背人伦规矩的事。’可知我江左贵族是不屑与北方高门通婚,此俗延袭至今,汝岂不知?何况汝尚钱塘公主,有禁脔之名,更是不能招惹我家明月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