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甲午海战破日寇,黄粱一梦一茶农

由于在日本修习的是海洋军事理论专业,盛宣怀并未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在军事特招中脱颖而出。凭借卓越的理论与实践才能,年仅18岁的盛宣怀得到了时任太子少保、“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赏识。十日后,综合成绩第一名的盛宣怀进入邓世昌管带的军舰,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航海生涯。

在日本时,因为国籍原因,盛宣怀始终不能登上日本的军舰参观。每到每年的军舰开放日,看着日本同学们兴高采烈的三五成群共同前往,盛宣怀的心中苦涩无比。当他终于登上自己国家的军舰,一刹那间,自豪感充满了他的心间。

可很快,那种自豪感就被一种若有若无的不安感所替代。他所见到的并不是一支自己想象中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海洋士兵,相反,目之所及,尽是唉声叹气与怨声载道。这些士兵大多是在陆军中被排挤、被霸凌,万般无奈之下才不得不出海作业。虽然大海无比辽阔,但军舰狭小而又逼仄。发霉的空气、菜叶、水,无一不在腐朽着官兵的身心。

有一天晚上,起夜的盛宣怀突发奇想,想看看甲板上的士兵在干什么。可当他走到甲板上,却看见那些值班的士兵在甲板上七倒八歪地躺着,就好像战败的俘虏;那引以为豪的国旗与舰旗,被他们当做睡觉的被子,皱皱巴巴地缠在了身上。

年轻气盛的盛宣怀一怒之下敲响了舷钟,又冲上前去将他们怀中的旗帜抢下,小心翼翼地拍打干净,然后点好。本以为这些老油条会痛骂自己,又或是能有一两个面露惭色。事实上,盛宣怀还是年轻了。这些老兵只是用一种怀旧而又怜悯地眼光盯着他看,就好像在看当年的自己。

当得知远在北京的谭嗣同在菜市场死里逃生后写下“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时,漂流在海面上的盛宣怀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复生所言‘幸而不强’,以吾观之,何来幸乎?此自然之理也!士兵懒惰,将军笙歌,何求强兵?若日寇来犯,如何护境内百姓?”

在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后,盛宣怀并未因此消沉。深思熟虑之后,冒着巨大的风险,他向光绪帝上了一篇奏章。在《论今日之海军与明日之敌寇》的这篇奏章中,盛宣怀系统阐释了自己在日本军校所学的先进海军理论与日本海军的先进、自己上舰以来所见到的低迷士气与老旧设备,在奏章最后,他甚至用“勿谓言之不预”这样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必败的看法。在把这篇奏章交给自己的上级邓世昌时,他已经做好了掉脑袋的准备。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圆滑处事的邓世昌在看完这篇奏章后久久不语,低着头似乎在思索着什么。良久,他下定决心,在奏章末尾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加封文书后,命人加急送往京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