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决定派曾国藩前往庙街镇守。”皇帝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大臣们听闻此语后,一片哗然。

有的人面露惊讶之色,有的人则忧心忡忡,纷纷窃窃私语起来。曾国藩不过是一个二品侍郎,一个有才华的书生罢了,他的资历尚浅,是否能担当得起如此重任呢?众人对此心生疑虑。

然而,咸丰帝对于自己的决定却是充满信心。

他坚信曾国藩具备足够的才能与勇气去应对这个挑战,同时也相信他的忠诚和智慧能够帮助国家度过难关。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下令:“传旨下去,立即召见曾国藩,商讨具体的部署和安排。”他的声音坚定而果断,让人无法质疑。

不多时,曾国藩匆匆赶来,进入了御书房。他身着一袭官服,面色凝重,神情坚毅,透露出一种威武不屈的气质。他向咸丰帝行过礼之后,便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着皇帝的问话。

“曾国藩,你可知如今之局势?”咸丰帝面色凝重地看着眼前这位大臣,目光犀利,仿佛能穿透人心。

曾国藩深知皇帝的忧虑,他挺直身子,拱手回答:“陛下,臣知晓。沙俄虎视眈眈,我朝边境危矣。臣愿倾尽全力,保家卫国,扞卫朝廷尊严。”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咸丰帝微微颔首,表示赞许,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爱卿之心,朕已知晓。此乃国之危难之际,朕欲派卿率师出征,可否?”曾国藩心头一震,但很快恢复平静,毅然答道:“陛下放心,臣必不辱使命。”

咸丰帝满意地点头,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甚好!朕相信卿之能力,定能不负众望。然此行艰难险阻重重,卿可有何应对之策?”

曾国藩沉思片刻,缓声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加强军备,训练新兵。此外,需广纳贤才,集思广益,共商破敌之计。”

咸丰帝闻言,不禁感叹:“卿所言极是。朕已命人筹备粮草军需,以应不时之需。但兵力不足,恐难与之抗衡。”

曾国藩眉头微皱,略作思索后建议道:“陛下可从各地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一支精锐之师。同时,亦可招募民间义士,以壮军威。”

咸丰帝点点头,深表赞同。“如此甚好。然军费有限,难以支撑大军开支。卿有何良策?”

曾国藩深知朝廷财政紧张,他沉默片刻,提议道:“陛下,臣以为可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此外,可鼓励商贾捐赠物资,以解燃眉之急。”

咸丰帝面露喜色,对曾国藩的建议表示认可。“卿之智慧,令朕钦佩。此事便交予卿全权处理,务必做到万无一失。”曾国藩领命谢恩,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定不负圣望。

数日后,曾国藩在议政堂之上宣布了自己的战略部署,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质疑他的决策,认为此举过于冒险;也有人支持他的主张,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然而,面对众人的质疑,曾国藩却表现得异常冷静。

他深知此番行动的危险性,但他更清楚,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沙俄必将长驱直入,威胁到国家的安危。因此,他决定孤注一掷,背水一战。

此时在奕宁的支持下,清军的装备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

他们配备了最先进的来复枪和燧发枪,这些枪械在800码甚至更远的距离上仍能精确射击,对于敌军的大目标和密集阵型造成毁灭性打击。

除此之外,清军还配备了 30 门螺旋线膛炮以及 20 门滑膛迫击炮。这些火炮拥有着惊人的威力,可以从遥远的距离外轻易地击溃敌军的阵线,并迅速摧毁他们的防御工事。

实际上,历史资料表明,清军火器的普及程度已经高达 50%以上。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在清朝时期,中国与欧洲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技术差距。

据了解,鸦片战争前清军所采用的战术和装备大致相当于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的水准。如果从时间顺序来看,相较于明朝,清朝确实有所进步;

然而,如果将其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清朝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一直到两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清军的主要武器仍然局限于鸟枪以及由各种生铁和青铜铸成的火炮。

在道光和咸丰年间,清军又开始装备双人抬动的抬炮和抬枪。尽管如此,清朝军队中火器的装备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了 60-70%左右。

清晨,阳光洒在北京城的城门上,映照出一片金黄的光辉。随着城门缓缓打开,一支支新军整齐有序地走出了城门。他们身着崭新的军装,手持精良的武器,步伐坚定有力,士气高昂。奕宁站在城门口,身穿华丽的龙袍,神情庄重而威严。他静静地凝视着这支新军,眼中闪烁着自信与期待。

这是奕宁亲自组建的新军,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准备,终于迎来了出征的时刻。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重任,将成为国家的坚实防线。奕宁深知,这支新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对他们寄予厚望。

奕宁向前迈一步,大声喊道:“将士们,你们即将踏上征程,前往边疆守卫国土。你们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你们是国家的骄傲,是人民的英雄。无论前方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阵地,绝不退缩!”

奕宁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如同惊雷一般响彻整个广场。将士们齐声回应道:“为了陛下,我们誓死不退!”他们的呼喊声震耳欲聋,表达了对奕宁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奕宁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扫过每一名士兵,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热血和决心。他相信,这支新军必将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扞卫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曾国藩走到奕宁面前,单膝跪地,郑重地说道:“陛下,请您放心。我将率领这支新军,不辱使命,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我们定当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奕宁扶起曾国藩,语重心长地说:“曾爱卿,此次出征意义重大。你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威胁,还要应对各种艰难险阻。

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朕相信你们会取得胜利!”

曾国藩感激涕零,表示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奕宁的信任。他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奕宁重重地拍了拍曾国藩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曾爱卿,你的能力和勇气朕都看在眼里,相信你一定能够不负众望,完成任务。

记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你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奋勇杀敌。”

曾国藩脸色凝重,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用力地点了点头,向奕宁表示自己明白了皇上的期望和信任。

奕宁接着转向胡以晃和林凤祥,目光如炬,语气严肃地说:“你们二位都是猛将,如今朕把这重任交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同心协力,勇往直前,不要给朕丢脸。”

胡以晃和林凤祥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回答:“臣等遵旨!”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自信与决心。

奕宁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大手一挥,示意新军可以出发了。

新军士兵们整齐划一地迈开步伐,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向着远方的战场进发。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视野之中。

奕宁静静地站在城门口,目送着新军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他深知,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将会是一场艰苦的考验,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然而,他坚信,在曾国藩这位卓越将领的领导下,这支军队必将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在这个关键时刻,奕宁默默祈祷着,愿新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扞卫国家的尊严和荣耀。同时,他也期待着曾国藩等人能够带回胜利的消息,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

随着新军的离去,北京城重新恢复了宁静。

奕宁转身回到圆明园,继续处理着国家的事务。他知道,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他必须不断努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咸丰帝密切关注着战事的进展,他时刻关注着曾国藩的动向,为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而曾国藩等人全身心投入到备战工作之中。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兵法战术,与诸位将军商议军情,制定出详细的作战方案。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