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第五象杨贵妃与安史之乱

此象所描绘的,正是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安史之乱”,这一事件标志着唐朝由鼎盛时期转向衰败。在这场动荡中,王朝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其影响及其深远,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走向。

天机玄图第五象戊辰坤下巽上观杨贵妃马嵬之变的预言

天机玄图第五象

戊辰坤下巽上观

杨贵妃马嵬之变的预言

谶曰

杨花飞蜀道难

截断竹萧方见日

更无一史乃乎安

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

此日君王幸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於此处葬金环

金圣叹注解:「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於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

【金圣叹批注释义】

图中一马鞍,暗指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他如同那骑在马背上的将军,象征着动乱的起源;而一史书,则隐喻了史思明,他作为安禄山的同党,在历史记载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那位倒在地上的妇人,她死去的样子,正是描绘了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的悲惨场景,象征着大唐盛世的破灭。至于截断的竹箫,则寓意着唐肃宗的即位,他的上台标志着局势的转变,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为唐朝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虽然这已是盛世不再的哀歌。

【玄图释义】

图中,一位女子从马背上不幸跌落,无力地躺倒在地,这一幕深刻地隐喻了杨贵妃在兵变中的悲惨遭遇,最终被赐死的命运。在她身旁,一个“马鞍”静静地放置着,它不仅是骑马时的必备之物,在此更象征着发动叛乱的安禄山,是那个时代动乱的始作俑者。

而在画面的上方,一本摊开的“史书”赫然在目,它不仅仅代表着历史的记载,更是指向了紧随安禄山之后,同样反叛的史思明。这本史书,仿佛是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以及两位叛将如何联手,给唐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整个画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隐喻,将杨贵妃的悲剧、安禄山的叛乱以及史思明的追随,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的风云变幻。

【谶曰释义】

“杨花飞,蜀道难”:这里的“杨花飞”可能象征着纷乱或动荡的局势,如同春日里飘飞的杨花,既美丽又短暂,暗示着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而“蜀道难”则直接引用了古代诗词中的意象,表示道路艰难,险阻重重,可能暗指平定叛乱或恢复秩序的过程将充满挑战。

“截断竹萧方见日”:这句中的“截断竹萧”可能是一个比喻,竹萧被截断象征着某种阻碍或困境的解除。当这个阻碍被消除后,“方见日”则意味着光明重现,困境得以解脱,局势开始好转。

“更无一史乃乎安”:这里的“一史”可能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史思明,或者更广泛地指代那些制造动乱的势力。整句的意思是,当这些制造动乱的势力被彻底清除后,才能迎来真正的安宁。这里的“乃乎安”表达了对于和平与安定的深切渴望。

综上所述,这段谶语可能是在预言或暗示一场动乱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它描述了从纷乱到困境,再到困境解除、光明重现,最终迎来安定的过程。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和平与安定的深切期盼。

【颂曰释义】

这段颂文同样充满了历史典故与象征意味,我们可以尝试将其译为现代文并解析其深层含义:

“渔阳鼙鼓过潼关”:这句描绘了“安史之乱”的初期情景,渔阳(今BJ附近)的战鼓声响起,叛军势如破竹,迅速攻破了潼关这一重要关隘。这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的描绘,也象征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此日君王幸剑山”:这里的“君王”指的是唐玄宗,而“剑山”可能指的是蜀地某处山名,或者是一种象征,代表玄宗在安史之乱后逃往蜀地的避难生活。“幸”字在这里有巡幸、避难之意,整句描述了玄宗在战乱中仓皇逃往蜀地的情景。

“木易若逢山下鬼”:这句中的“木易”是“杨”字的拆分,而“山下鬼”则是“嵬”字的构成部分,合起来便是指“马嵬坡”。这句颂文似乎在暗示,如果“杨”(可能指杨国忠或杨贵妃)遇到了“嵬”(即马嵬坡),那么就会发生某种重大的事件。在历史上,这确实是指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的悲剧。

“定於此处葬金环”:这里的“金环”很可能是指杨贵妃,因为古代常以“金环”等贵重物品来象征女性或贵族。整句的意思是,杨贵妃最终在马嵬坡这个地方香消玉殒,被埋葬于此。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回顾,也蕴含了对这段悲剧的感慨与哀悼。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