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风云激荡,国难当头。在那所艺术学校里,彩铃、罗宾、李程、张秀,还有曾在前两文书中出现过的朴先知,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立志报国。

彩铃,灵动的双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性格活泼好动,如同春日里跳跃的音符。她总是充满激情,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慷慨陈词,还是校园中的奔走呼吁,都展现出无畏的勇气。

罗宾,身板挺直如松,眉宇间透着一股倔强。他容易激动,每一次听闻国家遭受的屈辱,都会握紧拳头,恨不得立刻冲上前线。

李程,心思细腻而聪慧,他善于思考,总能在众人迷茫时提出独到的见解。但也正因如此,他容易被坏分子的巧言所迷惑,然而,他那颗爱国之心从未动摇。

张秀,外表柔弱,内心却刚强。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在演讲台上,她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同学们的心中。

朴先知,稳重而坚毅,他仿佛是众人的主心骨。在面对困难时,他总是镇定自若,引领着大家前行。

他们组织各种爱国活动,印刷传单,在街头巷尾分发,向民众宣传爱国思想。哪怕遭遇反动势力的威胁,他们也毫不退缩。

课堂上,他们激烈地讨论着国家的未来,每一个观点的碰撞都绽放出智慧的火花。课余时间,他们排练爱国戏剧,用艺术的力量感染着更多的人。

在一次游行中,面对敌人的棍棒,彩铃毫不畏惧,冲在最前面高喊口号。罗宾紧跟其后,用强壮的身躯保护着同学们。李程在混乱中保持清醒,引导大家有序前进。张秀则用她甜美的歌声鼓舞着士气。朴先知则在队伍的后方,确保没有人掉队。

他们的青春,在爱国的热情中燃烧;他们的梦想,在报国的行动中绽放。岁月或许会在他们的脸上留下痕迹,但这段热血沸腾的时光,将永远铭记在他们心中,成为他们年老时最珍贵的回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朴先知的家如同汪洋中的一叶扁舟,飘摇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家中的土坯房,历经风雨侵蚀,显得破旧而脆弱。屋内,昏暗的灯光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吞噬。

朴先知的父亲,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满脸愁容地坐在木凳上,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揉搓着衣角。他望着朴先知,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与无奈。“儿啊,这世道乱得很,读书太危险了,别去学校了,就在家里帮忙种地吧。”父亲的声音低沉而沙哑。

朴先知听闻,心中犹如被重锤猛击。他的双眼瞬间布满血丝,大声辩驳道:“爹,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我要读书,我要报国!”他的声音在狭小的房间里回荡,带着无尽的不甘与愤怒。

然而,父亲心意已决,丝毫不为所动。“咱家没那个条件,也担不起这个风险,你必须听我的!”父亲的语气强硬而坚决。

朴先知冲进学校,在校园里大闹。他冲着老师和同学们呼喊:“为什么?为什么不让我读书?我要为国家出力!”他的声音带着哭腔,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