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孩子是攻击性行为多发的时期。那个时候,他们打人根本就不是打人。他们是在寻找着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然而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却以为是孩子不听话。有的家长就呵斥,有的会伸手去打。
孩子多委屈啊,他们错在哪里了呢?他们甚至不知道父母为何要打他们。他们甚至更不知道,打人是啥意思啊。确确实实,没有家长给孩子解释过打人是什么?他们只有呵斥。
当他们以为孩子犯错误时,就会以呵斥、打孩子、骂孩子这样的方式来纠正孩子,却没有发现孩子的行为都是属于心理学行为。有几个家长看过心理学的书呢,甚至他们对去看心理医生还讳莫如深呢,还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还自己看心理学的书?他们想过都没有想过,更不敢去想象去看心理医生会被歧视的。
正是家长的这种心理导致心理学推广不下去。这就与某些重大疾病一样,好像沾上去就该被人歧视一样。都21世纪了,咋还是活在过去那个封闭的思想中呢?
《攻击他人》小孩子看到别人有漂亮的玩具,或者看别人看书正带劲,的确会十分好奇,去抢别人的东西。幼儿园老师也确实就是把抢别人东西的小孩当成不听话的孩子。
当老师给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时,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他们把本来宣泄情绪的孩子逼成了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比如老师看到A去抢同学的玩具时,不是问问孩子为何要去抢玩具,直接就是呵斥。如果孩子不止一次的去抢别人的东西,或者是打别人,老师直接就叫家长,这就让家长认为是自己的孩子不好。作为家长也并没有去问过孩子为何要抢东西,直接就是“我让你抢别人的东西,你怎么能抢别人的东西。”“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打别人?这么不听话。”“以后再打别人,妈妈就狠狠的打你。”或者是“你要是再抢别人的东西,妈妈就不给你买好吃了。”等等,以各种方式威胁着孩子。
哎,可怜的孩子,不懂得打人是不好的,也不懂得妈妈说的,“你为什么要打人?打人后妈妈就狠狠的打你。”
不过,这种打人的孩子不是多数。一个班级能有个两三个的,正因为不是普遍的现象就不能引起高度的重视,就以为这是孩子的个人性行为,认为这样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
实际这是普遍性,大多数孩子表现出来的是爱哭或者突然不喜欢去学校。也就是说当孩子喜欢某个小朋友的东西后,或者看别的小朋友专注一本书时,他们本能就是以为小朋友们拿得东西就是好的。所以有些孩子会去抢,而大部分孩子就表现出的就是爱哭,他们觉得老师没有给他们好的东西给他们玩,给了别的小朋友。也就这样,他们表现出爱哭和不想去学校的。
是不是都以为孩子爱哭是耍小脾气?或者是家长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为是跟其他小朋友闹矛盾了?或者是有些家长干脆就是不知道这是发生了啥?
当家长与别的家长聊天时,就会说一句,“哎呀,真是愁死了,不知道咋了,不爱去学校了?”
“对啊,俺家那个也有时候不爱去学校,还是我们硬逼着去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