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三这才住嘴,拎着一袋炒米就上了船。

去绿豆庵走水路,只消大半天光景,估计能中午吃过饭就到了,只炒了半袋米做干粮。至于家里的稻子,有一半包给韦传光干,等回来以后活会轻松许多。

船自然是郑老三来驾,而郑启跟过来,也不是要偷懒,而是不能就把这个便宜老师给放了,起码路上还能再学会儿,指不定哪天就用上。

反正今年得干的活少了许多,郑老三也干脆给儿子放出来,权当出来玩。

三苇沟地如其名,村里的土坯房们顺着一条小沟向东西两边延伸,只是规模实在有限,估摸着不到一百户人。

到黄泥岭,村子就淡的只剩下几个斑点,倒是水边的芦苇丛会一直绵延到芦花镇边上。

此时正是芦苇最繁茂的时候,不仅茎秆比人还高,还密密匝匝整片整片地堆在一块儿,简直就是天然墙壁。深入苇丛里面就是走入一座迷宫,除了本地那些红色青色的水鸟,进去了就别想轻易出来,就是世代居处此处的乡民也要费大功夫。除非是兵荒马乱的年月,大伙都哪有乐意和这东西打交道的。

还在读书的郑启倒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偷闲抬头时,瞥见大片已经转成黄褐色的芦苇,风一吹就掀起一大片灰白绒毛。纷纷扬扬的细雪洒落河上,又被小舟漾起的波纹打碎。

河面上突然涌起一串串的细密的泡沫,好像水底沸腾了一样。无数酷似飞盘的小鱼从水下腾跃而出,太阳光被鱼鳞破开化为无数彩芒,好似华珠贵宝升至半空,又立刻斜坠而下。除了不幸落入舟中的部分,鱼群入水便消失不见。

郑启试图捡起一只,但小鱼极细腻的鳞片给予了它们一种类似青蛙皮肤的湿滑触感,拇指长的小鱼一下就从掌心滑了出去。

老爹没有多说,从船舱里拿出竹镊子,把落在船上的小鱼夹起放进一个小木盆里。

这种景象在水乡并不少见,只要有河就有这样的小鱼。有人叫它们游孚,也有人叫它们指鯈。聚集成群之后,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缘由,鱼群会在某个时刻突然飞至半空,然后又潜入水中,等待下一次腾跃。

城里来的客人才会对这样的景象惊奇,对本地人而言,加上一餐比美景要来的更可贵一些。

对于郑启,感受还要更复杂些。像是某个期待已久的承诺被实现似的,明明记忆中有着关于它们的回忆,可灵魂中的另一半还是因为初次见到这景色而真切地感到激动和新奇。

不过一路上倒也不是只有郑启他们这一条小船,在离渡口只剩下大概五里地的时候,他们就见到了一场水匪火并。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