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西北,有灵岩寺,乃东晋所建,千载悠悠。

其处有山,初名方山,顶平壁削,后因形似玉玺,亦称玉符山。

寺内有千佛殿,唐时高僧慧崇所创。殿宇高筑,阔七间,深四间,单檐庑殿顶,黑瓦绿琉璃,雕梁画栋,斗拱交错。内有大佛三躯,中为宋时藤脉漆造毗卢遮那佛,东为明成化铜铸卢舍那佛,西为明嘉靖所铸弥陀佛。更有四十宋塑罗汉,技法精妙,近代梁公赞为“海内第一名塑”,海粟先生亦称“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又有辟支塔,唐天宝始建,北宋淳化重建,历六十三载方成。八角九层楼阁式,高五十五米余。塔基浮雕阿育王事,塔身青砖砌就,各层腰檐错落,下三层双檐,二至四层有平座。塔上铁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成之,宝盖下有八链,由九层塔檐角八尊金刚承接至地,以避雷。乃寺之标志。

西有墓塔林,为历代高僧墓地。存唐至清墓塔一百六十七座,墓志铭碑八十一。慧崇塔居首,单层重檐,唐天宝为高僧慧崇所建。塔高五米余,南面拱门,券额雕兽头、武士像,内为方形室。塔顶叠涩,置露盘、仰莲、宝珠为刹,东西饰门,雕乐伎、舞伎、飞天,具六朝、隋风,为研古画雕艺之珍。

寺内有三泉,俗称“五步三泉”,于千佛殿东崖壁下。泉水自石涧出,甘冽不竭,注入石池,如明镜,乃“镜池春晓”之景。其一卓锡泉,世传法定禅师以锡杖击石,水涌而出得名;其二白鹤泉,旧传法定寻水,经樵夫指点,于双鹤鸣处得泉;其三甘露泉,在寺东北,有“灵岩第一泉”之称,于悬崖杂木处,石窦泉水如露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僧常汲水煮茶、说法论经,“清凉境界”为灵岩八景之一。

旁有袈裟泉,在转轮藏遗址东崖壁下,因泉旁立形似袈裟铸铁得名。泉旺四季不断,为寺主要饮水处,危崖峭立,袈裟伴泉,池鱼戏游,曲廊环绕,别有情趣。

另有檀抱泉,在寺西南数里,因泉旁千年青檀得名。南依大山,北临村落,檀因泉润,泉因檀名,水旺不息,为村民主要水源。

传东晋竺僧朗,事佛图澄,硕学渊通。于泰山北岩下说法,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朗公曰:“此山灵也。”遂名灵岩,寺亦因山得名。

又闻,曾有高僧渴,以锡杖击地,清泉涌出,成卓锡泉。

且言,古之灵岩寺,每逢佛诞,佛光闪耀,仙乐传来,众生皆沉浸祥和,如处佛国仙境。

北部方,有齐长城。

又名长城岭、大横,始建于春秋,成于战国,历百七十余载乃就,迄今二千六百载矣。

较秦长城早四百七十余年,乃现存可考、年代最古之长城。

其西起黄河东岸长清县西南孝里镇广里村北,东入丘陵,渐攀泰山西麓中低山区,后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抵黄海西岸QD市小珠山东边黄岛区于家河村,东北入海,经七市十七县,蜿蜒六百一十八里又九,史称千里长城,现存遗址占总长六成有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