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长贵的感慨万千中,汽车缓缓驶过了中关村,京大近在眼前,汽车在京大西门边的空地上停了下来。
“各位同学,京大到了,大家各自拿好行李,依次下车集合,我们会带大家去报名!”
坐在后排的陈长贵和刘海涛没有着急,等到最后才下车,几分钟后,他挑着担子向京大朱红色的大门一步步的走近,原先的感慨立马变成了涌起的阵阵激动,这就是京大,学生们的顶尖梦想之一,是自己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当陈长贵真正站在这座后世标志性的京大门楼前时,他不由得仰头看着牌匾上的四个金色大字,呆立在原地。
此时的京大西门没有后世来的崭新光鲜,近看甚至有些颜色陈旧,漆面开裂,两旁的石狮子也显得有些发黑。但在陈长贵眼中却十分动人,他不仅感受到其中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见到了未来。
上一世,他也曾来过这里,不过那时的他只是一个路人,和这座闻名遐迩的大学没有任何交集。很幸运,他有了这一世,成为了京大的一部分,未来四年,他会在这里留下什么印记,给这里带来多少改变?
陈长贵在校门口若无旁人的思绪万千,怀古望今,可他这么一发呆,挑着扁担的造型打扮与华丽的门楼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感,相映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来往学生无不对其注目而视。
这一幕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他带来北大求学期间的第一个绰号“扁担陈”,多年后,这个瞬间甚至成为了京大的几大奇闻轶事之一!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此时的他在绝大部分学生眼中就是个土的不能再土的土鳖!
周育红作为迎新老师,落在了迎新队伍的最后,与准备返回火车站的司机交代了几句后,一回头,就看见挑着担子呆立在门楼下若无旁人的陈长贵。
她对这个学生印象极深,也颇有好感,倒不是因为他的打扮土气,也不是因为他的淡定坦然,而是这个学生让她想起了自己的求学岁月。
周育红是七八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她拿到京大的入学通知书时,已经二十六岁,孩子都有三岁大了,和丈夫一起回京报名时,几乎是把整个家都搬进了京城,那一年是她人生的最大转折点,那时候,自己抱着孩子,也曾看着丈夫这样挑着担子挤上火车。
“陈同学,你在这发什么呆呢,大家都走远了!”
陈长贵回过神来,没有在意周围的目光,转头对周育红笑了笑,
“周老师,我就是喜欢这个大门,感觉它特别气派!”
“呵呵…”
周育红看着陈长贵笑了,没有催促,倒是给他介绍起了这个朱红色门楼,
“京大学西校门是京大的正门,是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超过八米。这里处于京大的主轴线起点位置,是由京大校友于一九二六年集资修建,所以又称为校友门。牌匾上的大字是由老人家亲笔所书,陈同学,这里是人文精华荟聚之地,是改变命运的最佳平台,希望你在这里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想我会的!”
“哈哈…你是我见过最特别的学生,走吧,你是社会学系的对吧,你们这个系今年刚刚独立招生,一会儿我带你去报名!”
“谢谢老师!”
此时的京大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从槐树和银杏叶中漏下的阳光,都被熙熙攘攘的人群踩的粉碎,整个校园人声鼎沸,校园广播里放的不再是音乐或是朗诵,而是一遍遍的各种通知和播报。
走进京大,两人就融入进了校园的躁动和来往的青春中,周育红看了看身旁的陈长贵,他挑着担子向前走的一脸平静,神情中没有多少激动和好奇,反倒是带着些许感慨,实在不像个第一次走进京大的新生,
“陈同学,你今年多大了?”
“周老师,我上个月刚满十八!”
“以前出过远门,来过京城?”
陈长贵转头看了看这位女老师,摇了摇头回答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