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仙山的路途,本是无路,却因仙山事迹的传开,被人所熟知,蹚出路来。

想观得一见的,求仙的,或是前往山下祭祀的……

但都未得一见。

“仙山不可登”也已是毋庸置疑。

李忠厚也曾再前往过几次,想要报答仙恩,可在山雾中辨不清方位,走出时发现自己仍在山脚。

只能叹气离去。

秋日的早晨已多了些凉意,山间云雾缭绕,金黄一片,林间古木参天,威严凛然,老干虬枝,大须几人而合围。

山间溪流,流水潺潺,自上而下,溪中鱼五彩斑斓,摇头摆尾四处游荡。

林中蝉鸣,鸟啼,莺莺燕燕,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当登顶而观,只见,初阳当空照红云,云海波澜峰作岛。

云海中似有龙凰翻腾,出于其上,潜于其下。

大雁南飞。

秋桂随风飘洒,沁人心脾。

当成仙人云游四海,观四时之景。

二人心中豁然般,也是挺胸阔步而行。

可远观仙山近可攀,实则在云霄一端。

因常有人前往仙山,清晨往,夕阳至,夜晚不易行山路,便于山脚搭了一处草屋,休息一夜,天亮时再归。

山路难行,亦有野兽,从朝霞走至夕阳终于行至山脚。

少年求仙心切便现在就要去求仙。

李忠厚觉得这孩子是个犟驴,皱眉道:“夜里打搅仙人,恐怕不妥,使其心生反感,且明日再去。”

少年听之有理便应了下来。

第二日,李忠厚留了些干粮,留下少年,便原路而回。

少年也开始登山寻仙。

登山无路,山间有雾,少年环山而登,可不论何处登山,当走出浓雾时却还是在山脚。

白雾里可视不过一丈,也尝试过做些记号,可走着走着,环顾四周发现全是记号,走的自己晕头转向。

十来天里也有他人前来一起寻之,有人手持罗盘,或持长木,但都是一端而入,一端又出。

又十多天的登山,哪里还不知晓,仙人不想见他们这些凡人,也已心若死灰。

干粮早已吃完,已是秋末,山间果实也早已摘完,只得以杂草树皮充饥。

想到父母尸骨未寒,无力的跪坐于地,眼中尽是泪水,却又想起小时候父亲的教导:“生为男儿身,就应顶天立地,何故作出女儿姿态,哭哭啼啼,成何体统。”

又猛的用手狠狠的捶打地面。

便起身,整理仪容,用溪水而洁面,用树枝束发,再立于山前。

其面棱角分明,其眉浓而似剑,目光炯炯,鼻梁高挺,观其年岁也不过十之二三。

待身心静安,抬头,挺胸,拔背,目视仙山,先行作揖之礼,左手于前,右手叠其后,拱手而身体前倾。

而后行三跪九叩之礼,长跪于地,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一叩,复三次起身,为一拜。

行礼而后跪正,作揖,朗声道:“求仙人收我徒,传授仙法。”

不知跪了多久,说了多少次,“求仙人收徒,传授仙法”

声音无先前洪亮,多了些沙哑。

夕阳已然西下,已是月明星稀,再过又是月暮之时,朝阳已从东方升起。

少年早已声嘶力竭,身躯摇摇晃晃,远些看去只知唇动,却不闻其音。

少年借着晨光望去,山间浓雾已散,也看得清仙山,山上郁郁葱葱,亭楼与之相得益彰,远远望去恍若隔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