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轻轻颔首,其深邃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手中的密函之上,沉声道:“此函最后所载,乃调遣四万精兵,隐匿于泾阳两侧,布下伏兵之阵。随后,朕将亲临渭水岸边,与颉利展开和谈,表面携七千担粮草,实则仅展露五千,既显诚意又藏锋芒,不轻易暴露底牌。”

殿内众臣皆屏息凝视,神色各异。

有者暗自揣度,以为颜末之策略显轻率;有者则赞叹其策略之精妙,非同凡响。

李世民内心对颜末的远见卓识与非凡勇气深感钦佩,此等冒险却蕴含转机之策,实为难能可贵。

然而,亲自涉险和谈,其间的风险与代价,让他不得不深思熟虑。

自己已非昔日虎牢关之上,以一己之勇震慑十万大军的秦王,而是肩扛帝国兴衰重任的大唐天子。

在内心激烈的权衡与抉择中,李世民回忆起往昔秦王的英勇与无畏,那份豪情仍犹在心头。

但今日的他,所承载的不仅是个人荣耀,更是整个大唐的命运。

他必须在这紧迫关头,做出最为稳妥且明智的决定。

殿内气氛凝重,李世民的心绪波动,即便是最细微的变化,也未能逃过群臣的敏锐洞察。

李靖眉头紧蹙,缓缓进言道:“陛下,于泾州两侧设伏,实乃险中求胜之策。若此计成功,必能震慑东突厥,为和谈增添筹码。然,此计亦如行于薄冰之上,稍有差池,我军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鉴于东突厥动向难测,我军行动务必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以免任何细微疏漏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李靖之言,如重锤击鼓,令殿内众人皆陷入沉思。

长孙无忌更是忧心忡忡,他忧虑地言道:“陛下亲赴和谈,实乃冒险之举。颉利狡猾且凶残,万一……”

言未尽,意已明,众人皆能体会其未尽之言中的深切忧虑。

当前局势,犹如悬于一线,李世民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大唐的根基稳固。

任何闪失,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动荡。

太上皇及其势力的存在,更是让这一决策充满了变数。

在此关键时刻,唯有李世民能做出最终决断,而群臣所能做的,便是在他决定之后,全力辅佐,共克时艰。

李世民深知此番局势之险峻,然亦洞悉,为大局计,必行非常之策。

他凝视着手中的密函,心中对颜末的胆识与谋略不禁又添了几分赞许。

“此子,果敢有谋,竟至为朕筹谋布局。”李世民轻叹一声,嘴角勾起一抹无奈而又欣赏的笑意。

此言一出,群臣皆心领神会,知晓了圣意所向。

房玄龄沉稳进言:“陛下,和谈之际,粮草之备,实为重中之重。多则显弱,少则激怒,分寸之间,需我等细细斟酌,方可不失大唐之威严与气度。臣以为,先拿出四千担粮草,看一看颉利的反应。”

李世民微微皱眉,有些担心,说道:“四千担会不会有点少了?”

房玄龄想到那些饱受战乱的大唐百姓,痛心不已,大声说道:“大唐之物焉能多予异人乎?”

杜如晦紧随其后,补充道:“且应未雨绸缪,和谈之外,军备亦不可松懈。此刻,我等所行,犹如履薄冰,一步之差,或致满盘皆输。故需双管齐下,以备不时之需。”

程咬金闻言,拍案而起,豪气干云:“陛下,末将愿率铁骑,誓死护卫陛下周全。若那颉利胆敢轻举妄动,俺定让他有来无回!即刻点兵,不容片刻耽搁!”

李世民见状,温言劝阻,笑道:“程将军忠勇无双,朕心甚慰。然此次和谈,需以智取胜,不可轻率用兵。朕将精选勇士随行,确保万无一失。同时,我们既要强化武力后盾,亦需在和谈桌上运筹帷幄,争取大唐之最大利益。”

颜末之策虽显激进,却亦蕴含深意,于这风雨飘摇之际,或许正是破局之关键。

于是,李世民开始深思熟虑,如何将颜末的奇思妙想与群臣的稳健之策巧妙融合,编织成一张无懈可击的战略之网。

随后,会议进入了更为细致的讨论阶段。

李靖详细规划了伏兵部署的每一个细节,从兵力配置到地形利用,无不力求精准高效,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迅速而隐秘地完成布局,乃是制胜之要。

房玄龄与杜如晦则负责粮草辎重的筹备工作。

粮草乃军队之根本,稍有差池,便可能动摇军心,乃至影响整个战局。

因此,他们精心筹备,力求万全,并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