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歌与秦夫人交往已三月有余。这一日,云歌登门拜访,见了秦夫人后,先是闲聊了几句,云歌便说:

“今日不知秦老爷是否在家?”

“老爷今日没有外出,此刻估计在书房呢。你可是有什么事找他吗?”

“云歌确有一事想与秦老爷商议。是关于一桩生意的事。”云歌说道。

“哦?生意上的事。秋寰,去书房禀报老爷,就说我有事找他,让他来厅堂一趟。”秦夫人吩咐丫婢女。

“是。”婢女请老爷去了。

过了一会儿功夫,秦泰走了进来。

“什么事找我啊?”他便跨过门槛边问道。

此刻,一抬眼,看到云歌也在。云歌早已站起身来,恭候秦泰进来。

“老爷,您先坐。”秦夫人连忙招呼。

“咦,苏老板也在。”他坐下后看了云歌一眼,缓缓说道。

“见过秦老爷。”云歌施了一礼。

“老爷,您先喝茶,这是云歌送来的上好龙井,您尝尝。”

秦泰端起茶杯品了一口。秦夫人接着说道。

“云歌这次来,其实是有事与老爷商议。”

“与我商议?苏老板有何事,说来听听。”秦泰放下茶杯,盯住了云歌。

“秦老爷可知道平安钱庄?”云歌说道。

平安钱庄,华都的商人们谁能不知。秦泰淡淡回道:

“在这京城史无前例地开钱庄一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秦某怎能没听说过呢?”

云歌接过了话“实不相瞒,开钱庄一事云歌也参与了。钱庄的大总管是我的结拜义兄,申玉。云歌今日来访,是想邀秦老爷加入平安钱庄。我们开钱庄的初衷,是为了靖国的商人们好在天下做生意,出门在外,身上却不用带过多的钱财,用的是时候,去钱庄凭票据兑换便是。这本就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但您也清楚,这存取借贷的生意,如果没有足够的信誉担保,人们对这样新鲜事物难免会产生疑虑和担忧,生怕这钱进去了却出不来了。这也是钱庄目前的困境所在。”

钱庄目前的境况秦泰自然也是了解得很清楚。

“不过,如果平安钱庄归属朝廷,由大司农监管,那钱庄便成了官方的机构,商人们自然就会放心地来钱庄存钱了,而朝廷也可以收税。您觉得这桩生意如何呢?”云歌说完,端起茶喝了一口。

秦泰听完他的这一番话,思忖许久。他与其他商贾世家一样,多少有些瞧不起那些没有来历的新贵商人,更是嫉妒他们能够把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可是话说回来,如果自己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又何乐而不为呢?苏云既然能找上他,一定是知道他的表哥,少府大人越霑。其实,把这件事禀告表哥,也能为表哥在朝廷记上一功。

“这样利国利民的好事,秦某若能尽上一份力,自然是乐意为之。”听秦泰这么一说,云歌心里有底了。

秦泰很快就去拜访了他的表哥越霑。将钱庄的事说与他听。越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在靖国,尤其是华都,几乎家家做生意,户户出商人。商业经济非常发达,钱庄的出现可以帮助货币更好、更畅快,更安全地流通。于是他又很快将此事禀报给了大司农白尚。

作为掌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白尚对此事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与越霑商议了一下,决定先见一见开设钱庄的人,了解一下情况。

申玉和云歌作为代表,与秦泰三人一同去了大司农府,白尚和越霑接见了他们。

“你们是平安钱庄的人?”越霑问道。

“回大人,是。”秦泰先开了口。“小人秦泰,这位是申玉,钱庄的总管,这位是苏云。”

“你们谁来说说,目前钱庄的经营情况?”大司农相继打量了三人一下,继续问道。申玉作为钱庄总管,回答道:

“回大人。目前平安钱庄开了两家,一家在华都,一家在威国的幽都。目前来钱庄存钱的都是商人,而且是与我们平日里有生意来往的朋友。其他商人和普通百姓还不太信任钱庄。所以,目前钱庄的生意还在一个非常初步的阶段。”

“嗯……,这是一个自发的民间机构,信誉方面难免会受到质疑。如果直接受朝廷监管,情况就不同了。不过,钱庄既然要开到其他国家去,就不能是纯粹的官方机构。这样一来,势必会受到阻碍。还是保持其民间性质比较好。”大司农思考了半晌说道。

“还是大人您思虑周全呀。”越霑称赞道。

“大人英明。”其余三人一同赞道。

“这样吧,明日上朝,我与少府大人将此事上奏皇上。你们就等消息吧。”白尚结束了谈话。

“多谢大司农大人!”几人一齐回道。

翌日朝上,大司农与少府向皇帝禀报了钱庄的事,皇帝听后便允了。朝廷颁布诏令,钱庄受大司农部监管,商人和百姓可以放心在钱庄存取金钱。此诏一下,钱庄的生意果然逐渐向好,于是在东夏国开了第三家平安钱庄。

靖国的南靖,接连两年水患严重,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许多人都离开南靖北上。去往华都的路上流民不断,汐儿一家也流民队伍中。不到一月,华都城外已集满了从南靖来的流民,京兆尹府立即上报了朝廷。华都城里的人也都听说了城外的流民一事,包括云歌。

城外的流民暂时不被允许入城,怎么处理这些流民成了朝廷现在要考虑的大事。流民在城外已经聚了十多日,云歌想到此时城外的百姓一定开始断粮了。她想到自己当年与苏姨、十一来华都的情景,心中不忍,便想出城施粥。于是,她与几商人商量,决定号召华都城内的商人们捐粮捐物,帮助城外的可怜百姓。

云歌从苏氏粮店拨了许多粮食出来,用于救灾。因为这是义举,城里有头有脸的商人,商铺老板,甚至普通百姓都纷纷响应,捐粮的捐粮,捐衣的捐衣,捐物的捐物。不几日就募集到了许多粮食和物资。这时,云歌等人禀报大司农卿,表示想出城给百姓分发物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