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开始出现。
"殿下,您看这个。"黄珀拿着一份报告急匆匆赶来,"各地的农学堂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什么现象?"
"很多商人的子弟也来报名了。他们说,既然农业和商业越来越密切,不懂农事就做不好生意。"
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好现象。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打破士农工商的界限。"
正说着,蓝玉也带来了新消息:"殿下,江南那边又出现新情况了。"
"说来听听。"
"有些地方开始出现"农业集市"。每隔几天就有一次,不仅交易农产品,还交流种植经验。更有意思的是,连农具商人和手工业者也来参加了。"
"好啊!"朱雄英说,"这就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交流平台。要把这种做法推广出去。"
就在这时,朱元璋派人来召:"立刻去奉天殿。"
到了殿内,朱元璋开门见山:"你知道现在最大的隐患是什么吗?"
朱雄英一愣:"请皇爷明示。"
"人心浮动。"朱元璋说,"农村富起来是好事,但也带来了新问题。有人开始嫌弃种地了,有人沉迷市场投机,还有人不务正业。"
朱雄英明白了老爷子的担忧:"孙儿以为,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说说看。"
"第一,要继续强调农业的根本地位。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让从事农业的人有更多优惠。"
"第二,要规范市场秩序。投机倒把要管,但正常的商业活动要保护。关键是要建立规则。"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培养新型农民。他们既要会种地,又要懂经营。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
朱元璋点点头:"不错。不过还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要防止城乡分化。现在农村富了,很多人想往城里走。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都往城里挤,农村就会空心化。"
正说着,东瀛传来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那边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但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在农村建设"小城镇"。
"这倒是个好主意。"朱雄英说,"可以在农村建设一些集市、工坊、仓库之类的设施,让农民不用往大城市跑,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学技术。"
就在这时,西域又传来重要情报。朱棡朱慡发现,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新的职业开始出现。有专门的农技师,有育种专家,还有农产品经纪人。
"时代在变啊。"朱元璋感叹,"看来农业真的要走向专业化了。"
朱雄英补充道:"是啊。所以农学堂的课程也要跟上。除了基本的农业知识,还要增加市场、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正说着,南京农学堂送来一个新发现。他们在整理古籍时,发现宋朝时期就有"农事会"的记载。农民定期聚会,交流经验,互帮互助。
"这就对了!"朱元璋说,"农民的事,还得靠农民自己。要鼓励他们自己组织起来。"
朱雄英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孙儿觉得可以更进一步。不如让农民成立"农会",由他们自己管理农事、市场和技术交流。"
"可以试试。"朱元璋说,"不过要注意把握分寸。农会是为了服务农民,不能变成少数人谋私利的工具。"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有人从海外带回了一种新型组织方式:农民合作社。农民把资金、技术、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
"有意思。"朱雄英说,"这个办法值得研究。让农学堂派人去实地考察,看看是否适合我们。"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兼并的新形式。不是地主兼并,而是富农通过市场手段收购土地。
"这就麻烦了。"朱元璋说,"土地改革好不容易有了成效,可不能让它重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朱雄英思索片刻:"孙儿觉得可以这样:第一,限制土地交易规模,防止过度集中。第二,鼓励合作经营,让农民抱团发展。第三,继续完善农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帮助普通农民保住土地。"
正说着,工部送来一份新的报告。他们在研究农具改良时,发现一个重要趋势:农具正在向机械化方向发展。
"这是好事。"朱雄英说,"农具机械化可以提高效率,解放劳动力。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要防止一哄而上。机械化要循序渐进,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要培训农民,让他们学会使用和维护机械。"
就在这时,户部也来报告。他们发现农村财富的分配出现了新情况。一些农户因为经营有方,收入大幅增加;而另一些农户,虽然也在发展,但增长较慢。
"这是必然的。"朱雄英说,"但不能让差距过大。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落后的农户赶上来。"
"比如说?"
"第一,农学堂要多扶持落后地区,派专人去指导。第二,农业银行要给他们更多的信贷支持。第三,鼓励发展合作社,让他们抱团发展。"
正说着,黄珀突然想起一事:"殿下,还有个问题需要考虑。"
"什么问题?"
"现在农村发展这么快,教育跟不上了。很多农民的子女想读书,但学校教的都是四书五经,对实际生产没什么帮助。"
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倒提醒我了。是该办些新式学堂了。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教授农业、工商等实用的技能。"
朱元璋听了,沉思片刻:"这事可以办,但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不能完全废除旧学。农民的孩子,有的想做农业专家,有的想考科举,都要给他们机会。关键是要开拓更多的出路。"
教育问题的提出让朱雄英深感事态的复杂性。农业改革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变化,更是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
"殿下,您看这个。"黄珀拿来一份调查报告,"现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很多农户开始专门供一个孩子读书,另一个学农事。"
朱雄英若有所思:"这说明农民已经开始为下一代规划了。他们既想保住农业根基,又想寻求新的发展。"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江南那边出现新情况了!"
"什么情况?"
"有些地方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办学堂。请了先生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还教些简单的算术。最特别的是,他们还让农学堂的学生来教授农业知识。"
"好啊!"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农民不仅要富起来,还要主动追求知识。"
就在这时,朱元璋派人来传话:"立即去奉天殿!"
到了殿内,朱元璋开门见山:"现在的农村,和当年朕打江山时完全不一样了。"
"是啊。"朱雄英说,"现在的农民不仅要种地,还要做生意,学知识。他们的眼界开阔了,追求也高了。"
"这是好事。"朱元璋说,"不过也带来了新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
朱雄英想了想:"是身份认同的问题吧?"
"对!"朱元璋说,"以前农民就是农民,地主就是地主,商人就是商人。现在界限模糊了,有的农民比地主还富,有的地主去做了商人,有的商人又来学农事。这种变化,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很大。"
正说着,东瀛传来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那边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但发展出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以职业而不是身份来划分阶层。
"这倒是个思路。"朱雄英说,"与其固守旧的等级制度,不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让人们凭本事吃饭,靠贡献定地位。"
"说得好。"朱元璋赞许道,"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变革要循序渐进。你不能一下子打破所有旧秩序,那样只会带来混乱。要像农业改革一样,先试点,后推广,慢慢来。"
就在这时,西域传来新的报告。朱棡朱慡发现,当地的农业发展带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商路的繁荣。
"这很正常。"朱雄英说,"农业发展了,产品就要销售,物资就要流通。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重新规划全国的商路网络。"
正说着,南京农学堂送来一个新发现。他们在推广新农具时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民有不同的改良方案,都很有创意。
"这说明什么?"朱元璋问。
"说明农民的智慧不能小看。"朱雄英答道,"我们与其强制推广统一的农具,不如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自主创新。"
就在这时,户部送来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各地的税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税的比重在下降,而商业税和手工业税在上升。
"这是个信号。"朱雄英说,"说明农村经济正在走向多元化。我们的税收政策也要跟着调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