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东西我没办法取代你。它的确是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回光返照。你只要有一念的信解,一念就好了。一念的相应,你的人生彻底改变。

彻底改变以后,你只是做了一半。诸位!你还要重新把相状放进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只是走出过去。你从过去的相状走出来,你还得开创未来,要把来生的极乐世界的相状再借过来。哦,极乐世界有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各式各样的功德,你重新塑造一个相状,一个往生的念想。但是这个相状,因为你曾经有过清净心的胜解,你这个时候到了极乐世界,你不会把极乐世界当做永恒,你会把它当做过渡。你一开始就把它当过渡,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的时候会不断进步,因为你一开始的因地就知道,你是借假修真。

如果你今天没有做这个工作,没有安住一念清净心,就算你往生了,到了极乐世界你也很被动。因为你一开始是“成也相状”,你往生极乐世界就是靠一种事修吧,有相行,然后来到极乐世界。但是,同样到极乐世界,你看你旁边的人不断进步,你进步很慢,就是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你的因地有问题了。就是说,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是先离相清净,再借相修心。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经历了什么,总之一定是每一个人心中很多灰尘。你就是要先找到“本来无一物”,不是要你把灰尘拿掉,只要你“无住”就好了,不要住在上面就好了。因为灰尘之所以会影响你,是因为你执着。不是灰尘影响你,是你自己把灰尘拿来限制你自己,一个人是自己把自己限制住的。你只要把灰尘拿掉,把灰尘放掉,灰尘对你不会产生障碍。所以说,会权入实,你要先明白什么是实,才可以站在实的角度去操作权。

【学员提问】《法华经》云: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是否可以借助权法的内容,帮助我们调伏心中的执取?

【师父答疑】可以。安住一念心性当然是整个核心思想。你先安住才有办法称性起修、借相修心。如果你一开始说,我真的找不到一念心性,那也没关系,那你先修空观来对治。空观有两个:

一个是灭色取空,就是无常观。这个无常观的好处,效果很快,但缺点是它会有后遗症。你弄得不好,弄得太厉害会断灭,因为它是灭色取空。

第二个是缘起性空。这个缘起性空的空性,比灭色取空好一点,它是观无所得。其实这个“无所得”的观念跟安住一念心性已经很接近了。无所得,它是怎么观呢?它观诸法因缘生。但是你再加一句话,“诸法因缘灭”。你从“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哦,你投胎了,出现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在娑婆世界消失了。

诸位!因缘把人生创造出来,因缘也把人生给消灭。那说明什么事情?说明你今生所有东西都是借来的,你跟因缘借来的,没有一个东西是你的。我再讲一次,“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生可不是你自己生,是因缘让你生的。所以我们一开始的东西来源就来自于因缘。好了,你这个能量释放完以后,因缘别离,因缘又把所有东西用完了。所以你现在说,哎呀,我的前生呢?我前生跑哪里去了?如果你前生曾经做一个大富长者,那你前生的保险柜里面的珍宝跑哪里去了?没了,觅之了不可得!当初是因缘给你的,因缘又要回去了。所以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

这种无所得的概念其实跟一念心性有点接近,而中观的空观只是破妄,它没有显真。我举个例子。这个地方有一块黄金。无常观说,它不是黄金;中观的人说,它也不是木头。所以空只是破妄。

《楞严经》它是离一切相,它还即一切法,它是要显真的。就是说,你今天空掉妄想以后,你有没有把心性给显出来。中观的无所得跟整个无常观,它只是破妄,所以它只能当一种方便。它只是否定,反正它不是木头,但是它也不是石头。那它是什么就不谈了,是什么那你自己决定了。它只是破执。它是一个很好的破执。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一个东西很执着的时候,你要进入一念心性也很难,所以你用空观来帮助你。

但是,真正要开显心性,你要直观心性,不是只有否定的。所以你看《法华经》是双遮双照,它“非空非有”,又“即空即有”,它一定是否定以后再肯定。诸位!你看,只要中道实相,一定是两句话。讲空性的人,只讲一句话: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否定。你看,只要是发明心性的,一定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一定是“亦如日月不住空”。“离一切相”,一定要“即一切法”。你说“随缘不变”,一定要讲“不变随缘”。一定是双遮双照,破妄同时显真。

所以,“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这是从因缘所生法里面安立的空性,可以帮助我们破执。可以,你可以用。但是发明心性得靠自己。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我们现在在读诵《法华经》,如果配合《金刚经》诠释的空,会不会对我们更有帮助?

【师父答疑】会!会有帮助。因为你要离相的时候,你有些相状不好离。的确,有些相状,我们可能长时间……不管是我执的相状、法执的相状。不好离的时候,你可以针对这个相状,用《金刚经》破它,可以。“本来无一物”的好处是它全方位地离相。但它的缺点:力道不够!就是,你让它离开,理由不够。

但《金刚经》不是,《金刚经》那个空的力道是很强的。它就跟你讲,什么都是无自性,你是执着一个没有真实的东西。诸位!你想想看,你会执着一个天空的彩云吗?不会。因为你知道它是自性空的,它是只有相状而已,它没有真实。对不对?就是说,当我们在修离相时,比方说我离了百分之八十,但是有些相状我真的是没办法离开,诵《金刚经》,诵《般若心经》,它会帮助你。就是说,它会在你离相清净的过程中帮助你。如果你有些坎迈不过去,它的确会帮助你,可以。这就是权法帮助实法。

【学员提问】在学天台教观时有提到,因无所得就无所求,因无所求就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这个心,跟师父讲《法华经》时说的要把心安住在“一念心性”上的心,这两个心区别在哪里?请师父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师父答疑】无住生心跟离相清净我觉得很接近。你看般若经,般若经其实是带通别正说圆教。天台宗是这样判教,对不对?其实《金刚经》它不是破妄。你如果是明眼人,一看,其实它是有真如的思想在里面的,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所以蕅益大师有一个注解,《金刚经破空论》。他说,谁说《金刚经》是说空来着?它把空破掉!我们说,奇怪,《金刚经》不就说空吗?你还把空破了!他说,《金刚经》是中道思想。当然老人家不可思议,他是圆教人。所以说,其实一心真如的思想,除了阿含经以外,阿含经那就不说了,方等、般若处处有这种消息,但是你得看得出来!就是它不明显,不像《法华经》,就给你说白了:就是这样子!

《法华经》叫做纯圆独妙,它不再遮盖了。其实方等时、般若时都有圆教思想,只是佛陀没有把话讲那么直白。当然你要懂的人,你一看就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一念心性。你想,“无住”,在“无住”的基础之下“生其心”。那是什么心?那你说这个是什么心?那就是清净心了,还能是什么心呢?是吧?离相就是无住。你一个人不执着相状,然后在不执着相状的基础之下“而生其心”。请你告诉我,这是什么心?当然是清净心,还能是什么心呢?所以,你如果说是懂楞严、懂法华、懂涅盘的思想,你诵《金刚经》,《金刚经》就是中道实相。就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心性很重要,因缘也同等重要,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日常修行中要各花一半时间去修学?

【师父答疑】安住心性,然后修学因缘。我觉得,你如果是一个初学者,要在心性多下功夫,因为它是根本。就是说,心性你一旦没有安住,那我跟你讲实在话,后面成佛之道你很难走,你真的很难走。光是走出过去你就没办法。

就是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是从零开始。诸位!什么叫学佛?我们从一念清净心堕入轮回以后,心中累积了无量无边的业力,无量无边的烦恼,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生死,然后才来学佛的。好了,你现在的心中是到处惹尘埃,才来学佛。那你要佛陀怎么做?你告诉我,你要佛陀怎么做?你这个水,一潭污水,佛陀丢给你五戒十善,所有都被你染污了。所以,你今天不找到一念清净心,你修什么善法都会被你过去的习性所曲解、所误导。佛陀把六度给你,你也把它修成人天乘了。你今天如果不归零,佛陀给你讲无上甚深微妙法,别人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你操作起来,来生变生天了。就算佛号给你念,你也念成只有生天而已。你说你怎么怪佛陀呢?你心理素质就这么回事嘛!所以,我们今天不知道怎样把心归零,问题很多。你走不出过去,你就永远活在过去的阴影。你说怎么办?你要佛陀怎么办?你说,欸,我今生学佛,学到最后就生天了。这怎么回事呢?因为你走不出过去,不是法门的问题。

诸位!首先我们要知道佛陀的角色,佛陀没办法改变你的思想。你懂吗?佛陀不能够说,哦,不可思议,进入你的内心世界,把你的开关改变一下,你的思想就改变。没有这回事情!佛陀是指导一个方法,让你自己走出你自己的过去。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你自己下功夫。因为今天这个局面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只能我们自己去收拾。当然,我们不否定佛陀的开示的重要,因为他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我个人觉得,安住一念心性是极端重要,因为它影响到你未来的成败,就是你未来走的路是走得快还是走得慢,你是不是成功地摆脱过去的习气。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改变自己,但是你安住一念心性,你今天看人生的角度不一样,你的改变会很快。同样的烦恼、同样的业力,你今天去拜忏,你站在我本来就没有业力的角度去拜忏,还是起惭愧心?拜一部八十八佛,别人要拜百千万拜!如果你执着,我就是业障凡夫,我就是时时勤拂拭,我今天擦一点,明天擦一点,那你就很麻烦,你会成钝根人了。同样一部八十八佛,操作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心性很重要,因缘的修证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你能力可以的话,你先花半年一年的时间在心性下功夫,你绝对值得。你建立一种“从心性看人生”,再回顾你过去,你会很有自信,你会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没有安住心性,你敢讲你“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敢讲?你不敢讲,这句话你讲不出来。你悟入一念心性,你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而且你还敢讲一句话:“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就有底气讲出这句话来。虽然我有如梦如幻的业力,但是这个都不是我本来的东西。所以这个地方,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确有必要在根本上下功夫。虽然你一开始花很多时间,但是我跟你保证你绝对值得。

【学员提问】《法华经》讲到称性起修,弟子觉得从知道到做到,所谓从空出假、借假修真,真的很难,因为弟子还是比较喜欢在寂静中修。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

【师父答疑】《法华经》的借假修真,的确是有寂静修跟历练修。我是觉得这样,这个跟我们的根性、跟我们的年纪都有关系。这个我只是讲原则,其实你最了解你自己。我们讲出一个原则,你们自己去判断,你应该寂静修、是动中修,比例多少。我们讲一个原则。

有些人,的确我自己看到,我的同参道友或者我的学生,有些人他是从历练当中进步很快,的确是这样。他越发心,你看他去年跟今年相比,真的进步很多。明白道理以后,有些人的根性,他是越面对复杂的环境越激发他的潜能,的确有这种人。但是有些人,他明白道理以后,他要先保养圣胎,要从寂静里面先站稳脚跟,然后再慢慢地从空出假,也的确是有这种人。这第一个。

第二个,年龄的关系。一般你年纪越大,理论上你要越收心,尤其是净土宗。我们待会会讲到净土宗。这个因缘所生法是我们的熟境界,是吧?虽然你明白心性了,但是理可顿悟、事需渐修,毕竟是熟境界。所以从修净土宗的晚年来说,我们不很鼓励你面对太多复杂的因缘。就是你不能对自己太有把握,你懂吗?你道理懂了,但是你没有证得。

所以,到底是寂静修或历练修,第一个要看你的根性。有些人是越到复杂的地方他的潜力越好,他发挥得越好;有些人是越单纯他发挥得越好。这第一个,根性。第二个,年纪。净土宗,越接近死亡的时候越要收心。因为你要带业往生,娑婆世界的因缘你今天要沉淀。所以这个地方跟年纪有关系。

【学员提问】打一个譬喻,如果有一天我们哪个学长突然就跑过来问我们说,你有没有正念真如?那这个太抽象了。我们《法华经》有说,直心正念真如。那弟子有一个想法,是不是正确,请师父慈悲开示。

真如是一个功能性,我们的念头就像是一个平台。假设你起正念的时候,真如就在正念的这个平台上运作;你起妄念,那真如就在妄想的平台上操作。所以说我们要外修因缘,内观真如,就是遇到一些因缘,心常觉照,不随妄转。那这个时候,不随妄转、有觉照的功夫是否就是有在念真如这个意思?那应该就是说,你要念真如,要有这个正念,这个正念就从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如理作意上去操作这个念头,那也就是在正念真如。是不是这个意思?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净土宗经常会讲一句话,你不知道真如本性,你好好念佛,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很多,对不对?其实你不正念真如,你不要说念佛,你持咒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其实每一个人都在走上真如,但是,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这样懂吗?你说,欸,这个人愚夫愚妇,他好好念佛,他不知道真如,他也是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是啊,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日用而不知”。就是说,你不明白真如,其实你在念佛的时候也是走在真如上面。那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你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差很多。你不知道,你就会心外求法。

一个乞丐,不管他知不知道,他爸爸就是大富长者。尽管他做一个乞丐,他爸爸是大富长者,但这个父子天伦不能改变,不管他知不知道。就是说,他今天回到他们家打工,他把他爸爸当做外人,跟把这个老板当做他爸爸,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内涵。知道吗?

就是,他知不知道真如本性是他本具的,他知不知道他“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知不知道,差很多。因为,你不知道,你就容易仁者心动,你自己心里没底,你看到什么相状你就会怕,很自然的。其实不管你知不知道,真如都没有离开你,但是关键是你不能借用它的力量,就是说,真如没有办法加持你。你不知道,它就好像一个电力公司,你插头不插上去,就跟没有一样,是吧?你不跟它感应,你不跟真如感应,那对你就是没有了。

就是说,你不观它,其实它也没有离开你,但是对你来说就没有,从因缘的角度你就没有,你就是一个孤儿,就是一个流浪汉。当你知道以后,你就再也不是流浪汉了。其实这个地方就是差在这里。

【学员提问】我们可不可以用智慧来诠释心性这两个字?

【师父答疑】心性是所观境,智慧是能观的心。你没有智慧,就没有办法去开显心性。真如是所观,心性是所观,它是一个真理,它是所观境。

本章已完 m.3qdu.com